经越六省的文化之旅(散记之十)
二月梅
登南京阅江楼

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朝古都,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王安石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使南京更富有了灿烂的文化色彩。我对南京一直心向往之,从前也曾去过几次,但多是匆匆而至,不曾细品南京的文化。直到2018年2月,事情比较少了方专门去南京待了3天,主要是看景点,基本把南京的各种文化景观过了一遍,但很遗憾,还有一个阅江楼因陪同人员没作介绍而漏掉了,这个事一直在心里惦记着,想再有机会去南京一定要看阅江楼。

这次到黄山,回山东必须经过南京,因而去南京的机会终于又到来了。2023年11月15日一早,我们即从黄山市出发直奔南京阅江楼,360公里的路程,到了阅江楼下已是十一点半了,但顾不上吃饭,确定马上登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西北侧狮子山上。狮子山古称卢龙山。元朝至正二十年(132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山曾指挥八万伏兵,一举大败陈凉友四十万军队,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9月,朱元璋驾临卢龙山,将此山亲自更名为狮子山,并讲了狮子山的特征和更名原因:“一山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此山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狮岭雄观”之称。狮子山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清朝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曾在狮子山山顶设置炮台,以加强江防。甲午海战后,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又扩充了狮子山炮台,使之成为南京规模最大的炮台之一。
阅江楼座落在狮子山峰巔,濒临长江南岸。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但明太祖朱元璋欲修未成,仅建阅江楼地基后停工;是1999年2月南京市政府进行续建,2001年9月完成的。朱元璋虽没有建成,但他曾号召当朝的文武百官都要写一篇阅江楼记,以便从中挑选最好的悬在楼上,而且他本人也写了一篇,最后选中了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濂的《阅江楼记》为最佳作品。去阅江楼看阅江楼记,这也正是我为什么对阅江楼心向往之的原因,虽然2018年2月漏登了阅江楼,但回家后还是凭着对阅江楼的想象,撰写了《南乡子·阅江楼》词一首:
十代帝王州。
雄峙畿西第一楼。
纵目霭云扬子去,湍流。
千舸争游越港头。
他日战不休。
八万精兵灭谅酋。
太祖业成挥笔赋,空悠。
盛世终能观浪愁。

这次登阅江楼,很庆幸的是不用登狮子山了,有电梯直达阅江楼前的平台广场。到了广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漂亮的碑亭,里面在巨型汉白玉石碑上分别镌刻了朱元璋和宋濂写的《阅江楼》记。其中明太祖写到:“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宋濂写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均可谓佳句叠出,开宗明义,印象深刻。




眼前的阅江楼高52米,共有7层,总面积5000平方米,碧瓦朱楹,彤扉彩檐,具有鲜明的皇家气派,实是“江南第一楼”。阅江楼一楼陈列着“朱元璋龙椅”,及悬有康熙帝手书“治隆唐宋”四字金匾。二楼集中悬挂了明朝皇帝画像,三楼有一巨型瓷画,名为“郑和下西洋”,内容详实,巍峨壮观。最后登上七楼阳台,顿感眼前一亮,心胸壮阔无比。凭台向北望去,只见长江蜿蜒起伏,白涌碧翻,波涛浩荡,滚滚东去,唯有此时此地,才真正看到了长江的雄浑恃天,博大摩苍,感悟到了它的无穷力量,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欢呼,而感奋!沿着阳台转半周向南眺望,只见吴越大地烟岚浩渺,天际无边,古老金陵王气仍存,锦绣多姿;巍巍钟山青峰叠翠,虎踞龙盘。心中对阅江楼不能不充溢着满满的诗情:
霸峙狮山听浪响,故都建邺兆祥昂。
南呼黄鹤看高峻,北应蓬莱比瑞昌。
凭恃壮观吴越地,倚楼盛阅扬子江。
品澜吟赋思明祖,今日终能赏此光。


(待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