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丹青石板沟
文/真石

我总觉得,太行山格外的偏爱着石板沟,林州市西南快到山顶的一个小山村。它的偏爱让人嫉妒,又让人留连忘返,尤其是暑热期间,石板沟的山、水、风、声和人,那简直就是一幅幅水墨丹青画。

一想到石板沟的山,我的心里就只能是一种感觉——那么地干净,分外地美丽。从山尖往下看,整体呈斜陡坡状一直通向谷底,遇到砂岩层则呈直立状。山尖和山腰的砂岩石由于长期被雨水冲刷和腐蚀,呈灰白色,或五花肉那样的红白相间的彩色(含矿物质多)。山腰的石头分层,十多米高的干净漂亮的砂岩下,是十多米高的片沫岩(老乡的称呼),再下面又是一层砂岩石,最下面是四五十米片沫岩形成的山坡一直斜伸到了谷底。片沫岩呈片状、红褐色和青绿色、易粉碎、能储水,表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或灌木、或柏树、或松树的绿林。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山顶部分,灰白色的山体上挂着道道、片片、块块或点点的深绿,山尖如指、如台、如锥、如棱,又似佛、似猿、似猴、似鼠;山腰间,绿色的山林好像束上了两条白玉带子,也有的是一白一彩色的,白绿或白彩相间,游人无不赞叹这是自然天成的水墨画。如果是太阳西下斜照在山顶,那水墨画里的山尖就会镶上一道金边儿。如果是雨后即晴,阳光普照,那水墨画就会绿得发亮、白得耀眼、彩的更加明艳。
石板沟村方圆有多条深沟,沟的出口在山下都汇聚到了一处,通向合涧村的河道,从出口往里,顺着山势七拐八弯,高度急剧抬升,尽头大多是通到山顶直立的峭壁前。在这些沟里,最美丽的莫过于东沟、西沟和雪光寺门前那道雪光沟了。沟内,从山的两侧滚落的大小的石头,或直立、或平躺、或侧卧、或叠加,随意地堆塞在沟底,阻断了下流的泉水,形成上百条大小不一的溪流。顺着溪水从下往上看,近的、远的、低的、高的、大的、小的、宽的、窄的、缓的、急的,这儿一道、那儿一道,泛着白光的水流“哗啦、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淌着。有的地方,山势落差大,水流又集中,就形成了接二连三的瀑布群,每一道瀑布都有四五股水流,中间夹杂着深绿色的苔藓、青绿色的枝叶、红褐色或青白色的岩石,漂亮极了。有时,明明看着前上方已到了水的尽头,等你攀着岩石踩着树枝穿行过去,突然又出现一个豁口,拐弯处又冒出几道水流。这里的水真的是清澈见底,偶尔出现的小鱼苗“俶尔远逝”,溪中的细石清晰可数。把手伸入溪水中,一股寒凉沿着双臂直入心脾,在这炎炎夏日里舒爽至极。
石板沟的风和百公里外家乡的风大是不同。近些天,罕见高温,家乡一度达到41℃,甚至43℃,中午两三点时地面温度可达近50℃。树荫下、迎风口,偶尔飘来的一点风简直就是一股热浪,在户外,人无立锥之地。即使早晚时间,有风时也是热风袭面,酷热难耐。石板沟的早晚凉风习习,山间道路上乘凉散步的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有时,早起的短袖装竟然承受不住晨风的微拂。晚上散步,走到紧靠山体的路上时,突然,也会飘来一股热风,这时,快赶几步,来到一个山的豁口处或是悬崖边时,又会迎来徐徐凉风。石板沟从上午十点开始,到下午四点之前,房后和屋前对面不远处的高山是为村民遮不了阴凉的。但这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时,房前屋后众多的大树就成为了人们的遮阳伞,再加上从沟谷里飘来的带着溪水凉气的山风,摇曳着枝叶,会遮蔽住烈日驱赶走闷热的。
早晨五点钟,天微亮,躺在石板沟农家的床上,听外面已经热闹成了一片。不远处,公鸡嘹亮的打鸣声催你起床;院子内外的两只狗你一“汪”它一“汪”地吠叫着,好像在互相对答,说什么呢?那一定是与爱有关的了;树枝上的各种小鸟飞上飞下,“唧唧、唧”、“啾啾啾”、“叽叽喳喳”,叫着,闹着;蝉也睡不着了,“知-知-”的鸣叫着,声势很大,好像赶着凑热闹;房前屋后,还有“哗啦啦”的流水声音……这众多的声音,汇成了一首大自然的协奏曲,我闭目倾听着、欣赏着、陶醉着。忽然,想起了前天早晨有趣的一幕:自己起床后,沿着乡间公路散着步,听着各种鸟叫声、虫鸣声、以及说不出名字的自然界的声响,前面跳出一只喜鹊,蹦蹦跳跳地横穿公路,自己将要走近它时,“扑棱”一声飞向了路边的高枝,它看着我,我也看着它,对视了有七八秒钟后,它“喳喳喳”地叫着飞走了,它应该是来向我报喜的吧?一定是的!
石板沟的住户,这儿三家,那儿五家,分布于十三个不同的区片,形成了十三个自然村(这么小的村子实在不敢恭维),分别叫:石板沟、小庙、安坝、雪光、东坪、南崭等。如今,大多村民已迁入林州市,也有的迁到山下的合涧村,留在山上十余户大多是搞农家乐和民宿客栈的,也有夏天回来避暑的,我与其中三四户做农家乐的比较熟。夏暑时节,游客住满了农家,他们都是全家齐上阵,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卫生,准备三餐,换洗床单被罩,整日忙得不可开交。晓林农家的老太太,八十六岁高龄,我每次去都会看到她不是在择菜剥蒜,就是在添柴煮粥,真是闲不住的人。农家餐大同小异,品种比较丰富,有粉条烩菜、打卤手擀面、米饭炒菜、玉米面和红薯面窝头、烙饼、炸糖糕、豆包、肉包、饺子等。如果你走几家询问吃食,会发现他们有暗中比较的意味,“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过,他们都是争着让客人满意的。包包子和饺子时,客人主动和主家一起劳作,七八人围着一张餐桌,另几人又围着另一张餐桌,擀饼儿、包馅儿、说笑着,不知不觉,一会儿就干完了。吃饭时确似一场盛事,大几十人、大小十来桌同时开饭,有盛饭的、端菜的、喝酒的、排队等待的,好像农村在办喜事似的,大家都嘻嘻乐乐的。但是不论哪桌喝酒,都会邀请主人晓林喝上一杯。农家饭招人待见,多人围着一桌,说说笑笑就吃多了,也有时盛饭多了一些,不愿给主家浪费,每人添加一点,又吃多了,我有几次肚子都是圆鼓鼓的。饭后,稍事休息,主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这时需要考虑不能与头一天的饭菜重复,也要和邻家的比较比较争取做出自己的特色。饭饱酒足的客人,有到小桥上通风处乘凉的;有打麻将摸牌娱乐的;更有一堆老头老太太吹拉弹唱跳舞蹈,挺专业的,《我的祖国》、《红梅赞》等,听得大家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农家的一天,主人和客人都心满意足的。
这就是石板沟村,有点类似桃花源吧?但一定不是魏晋时代的桃花源!它的美数不甚数,比如春天的烂漫山花、秋天的漫山红遍、冬天的银装素裹……那不都是一首首的诗和歌?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