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大地飞歌》诗歌合集
(淄博)国承新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诗歌合集。我之所以敢用这样的语言来称道这本诗集,这是我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原著通读了五遍,其中中间部分还读了六遍所得出的结论。
我之所以不余遗力的称道这本诗歌合集,是因为他有两个看点先声夺人。一是因为他们的共性。合集虽有四人完成,但却都不约而同的集中到一个大主题,这就是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儿女、爱友人,夫妻互爱。从大自然的风风雨雨,写到人生的风风雨雨,从大自然的一年四季轮换,写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四季轮换,横看四人都是书痴书迷,读史明智,竖看四人都是读诗写诗,先继承后发展,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演绎自己的光荣,不数典忘祖。大部分的诗都是睹物思诗,有感而发,不是着眼于表,遣词造句,而是由表及里,用心灵写诗。用唯物辩证法布局,用哲学的思维谋篇,既不回避历史,又不咒骂时代,而是用道德作标,用良心作称,来写自己的所感所言。既不否定历史,又不回避当代,该歌的当歌,该责的当责,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道路都采取了客观达观的心态,敢于敞开心扉让人看,无话不可对人言,让人读着冲心激肺。更可贵的是这四位耄耋之人,长者八十八岁,次之八十五岁,再次之七十九岁,还有一位未报年龄,估计也是进入老年行列。这四位诗人应该说是进入暮年之人,但从诗中不仅看不出老,推到人面前的却是爱国爱在心里头,颂党颂进千万家。而且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朝气、一种蓬勃,让人仿佛从他们的诗中能够感受到脚踩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的那种浩然正气。不仅于此,诗之间词之中都隐隐约约透出一种从现代诗向古典诗词的转换和跃升,字里行间透出对古典诗词的典化,有一种对古诗新诗的通达,各种写法都运用的娴熟自如,处处透着老道。总之,读这四个人的合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约而同:谱写了一曲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间所爱的大合唱。这是我被这四人合集所激动的第一个看点。
而另一个看点则是让我在这同中发现了他们的不同,应该说他们的诗也好,词也罢,都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假如用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梁建都的眼界、窦长兴的风采、胡泽湘的风骨、艾恩慈的胸怀。诚然,这四句话我深知不能涵盖他们的诗、他们的人,这只不过是为了好表述而已。其实这四句话在他们的身上都有体现,姑且容我挂一漏万了。
先说建都先生的眼界。从诗中看,建都先生在这之前是出版过《第一个春天》《第二个春天》两本诗集的。他的诗词是从2014年开始收入到2024年这十年的诗词,儿女情长风物的诗少了一些。但他却用精力更多的去关注了国事和天下事。在他这一百多首诗中,有48首是写了国事、天下事。诸如《建国七十三周年》《建军九十五周年》《八声甘州-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航母下海》《俄乌战争》林林总总,不枚而举,写出了爱党、爱国之情。而在《小寒有感》一诗中透过“山舞银蛇秦岭雪,原驰蜡象素衣鲜。流光有语旧痕去,冬梅吐蕊百花残。围炉烫酒忆岁月,冠瘟早除天下安”。不仅用语独到,而且看出受读毛主席词的影响及痕迹,善于典化。从《霜降思亲》中的“伫窗远眺思亲人,分身无术添怅惘。一腔愁绪无从寄,运笔凑韵书诗行。”《母亲节》中,“母爱真诚汗润躬,不求回报宏恩降,挡寒卧冰吞辛岫,赴水近霜抱子鸿。”与儿子梁育民和诗中,不仅看到了母子情,还看到了领袖情。从《快乐放首位》开心就万岁,到《为人之道》造化任由天地鉴,抿嘴一笑吟韵章。《唐多令-夜思》中“这人间,坎坷历经,拿起放下实相通,断舍离,才堪行。”则看出了他已经看透了这人间,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达观。而《今日立春》山河换彩宛图画,闲翁沉醉赶诗吟。写《春分》煦风吹水柔波动燕舞鹂唱醉人心。则写出了对山河的赞美和眷恋。而《看电视剧(大秦帝国)有感》则写出了国家的盛衰,道尽治国之道。而《夜读陶渊明诗集》“多纹脸似风吹水,一蓑烟雨有故山,死生已悟醉乾坤,南山种菊自悠然,衣染流尘懒拂拭,情怀托诗天下传”和《读书增智》“有欲方能阅万卷,振羽或可作一鸣,纵使无缘仗剑笑,当慰获智心澄明。”则写出了读诗读书的欣慰和诗人不老的心胸。而一首《世界大同歌》则道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大道之道。众说周知,中华民族向来以世界大同作为方向和目标。而毛泽东主席一阙《念奴娇-昆仑》“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大同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则把这个大同世界首次形象化,具体化,开世界之先河。而建都先生在观古达今的基础上亦写出了“环宇势倾扶乱局,和平倡议共同体。凝心亿众立航标,多缘齐力摧鬼域。引领时代天地阔,黄钟大吕铿锵曲。神州同欲普天公,莺歌燕舞世界同”的诗句,也是令人称道的。
再说长兴先生的风采。从诗中看,长兴先生生于1940年,他的诗歌收入始于1960年,止于2024年,横跨60多年,我之所以把他归升于“风采”二字,这是由于他1960年参军从“年方二十正年轻,祖国需要去当兵。手握钢枪把岗站,保家卫国好威风。忽听蒋匪窜大陆,全军上下满激情。只待一声集合令,消灭残余蒋匪兵!”这种先声夺人引起的。又诸如《紧急集合》中的“只嫌火车慢,恨无长翅膀。”“夜半初更睡意浓,突然军号振耳聋,三军车炮齐开动,天亮已到金门东”这短短的三首诗中捕捉到军人的脉搏,军人的风采。何为军人的风采,这就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打起背包我就走,扛起枪杆就出发。”而长兴先生的诗和为恰恰体现出了这种风采。而当过兵的人都有体会,一日当兵,终生有军魂有风骨。单刀直入敢于亮剑,对人对己无一例外,你看转业退伍后,不管是他写的《自嘲》中的“掌指频搓煎心智,日月穿梭岁难还,求伸匪为谋名利,盼归皆因虎狼顽。”还是叙事诗《也许》朗诵诗《试制车间聚会祝词》那长达74行,洋洋洒洒,激情满怀,一发而不可收的长诗,都打着军人的风采的烙印,让人读着久久不能平静。而更让人称道的是,长兴先生不仅有军人的风采,而且富有诗韵。《醉中吟》“霜燃少年头,愿试两肩头。铮铮敲铁骨,空攥两拳头。掷杯斥墙头,戳破两指头。谁令尔奴才,横我去路头。”写出了无畏与心境。欣赏好友《牡丹》图和《桃园》图中“正恨春尽花无色,忽闻清香扑满腮。”“拭目再观心已醉,初夏暖阳牡丹开。”和“忽闻笑语随风至,暗香靓影现仙踪”都写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且用语灵动,巧妙自然。而《夫妻》则用“一生千山万水行,不及一世夫妻情”道尽人间夫妻之道,令人击节。
说到胡泽湘女士的诗,则是以一首《平凡而伟大》鸣锣开道,登台亮相的。透过志愿者的点点滴滴诉说了人间温暖,刻画出志愿者的凡中非凡的。《越八十有感》中的“事了拂衣去,何来回首吟”《唐多令》中“回首向来情不已,岁多远念多长。”写出了潇洒,且用语奇特。而一句“难改是心肠”说的是实情,道出了人的秉性。一首《情伤》虽只有短短四句“人间最苦是闺心,凭栏何处觅知音。一纸泪痕无处诉,空怜一曲暗销魂。”让人读着大有《红楼梦》中写黛玉的味道,令人深思。《警世》“生于混沌世,死不颂朝歌。纵然冻饿死,留句警山河。翻看阿谀犬,摇尾误家国!”即透出了诗人的风骨,又道尽了自古国败在奸佞的规律,确实有警世之功。而“浪迹天涯无忧处,惊闻此处有琴声”和“何必泛赏漫天雪,独恋松枝也是诗。”乍看是对句,或是箴言一类,但写出了此处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尽。
最后说到艾恩慈先生的胸怀。我之所以在写艾先生的这一节用了胸怀二字来概括,这是基于我从艾先生的诗词中发现。他是1946年出生,《知青***二首中》从他的“务农八载今始归,犹如俊鸟走金笼。”“广阔天地炼红心,沐日浴月倍精神。而今血泪化宏途,九牛二虎一工人”中知道他是有下乡知识青年身份的。诗中他虽然也写了苦,但更多的是以“广阔天地炼红心,沐日浴月倍精神”正面来写,而不像有些电视剧和小说曾经一度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迫害,作为一种罪恶来声讨来鞭打,其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时中共中央的集体决策,目的在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在《毛泽东年谱》和《周恩来年谱》中都可找到出处,毛主席儿子毛岸英在延安时就下乡,是第一个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毛主席女儿李纳是1964年下乡,而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就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无不证明,当时的上山下乡是一项国策,而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大都有上山下乡的经历。诚然,客观的讲,当时十六、七岁,一、二十岁的城市青年一下子离开父母,到边疆,到海涯,无疑是一场磨难,但是历尽天下多少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铁律。但艾恩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文字去写这一人生经历,无不证明他俱有宽广的胸怀,有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自觉。《钗头凤》中的“观古今,解心闷,细读秦汉,漫阅魏晋。”读《诸葛亮传》有感,《参观兵马俑有感》《乐趣》《诗情词意》等诗词,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公道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以《诗情词意》为最,诗说“赋诗填词小雕虫,挥毫泼墨见性情。雄浑含蓄品相异,婉约豪放各不同。诗系民情白居易,词关家国陆放翁,天下为公孙逸仙,指点江山毛泽东。”《惊闻毛主席逝世》《悼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揪出“四人帮”》则彰显了诗人的爱与恨,旗帜鲜明,经纬有度。《韬略》中的“能忍胯下辱,官拜三齐王。”《游长城》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几多好汉到长城。”《感慨》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我独不能学圣贤”则仿佛又是从历史的视角来展示胸怀,观古达今的。而正因为有这种观古达今的胸怀,才让他在《渔家傲-多病》写下了“是否病魔还来闹。天知道?今日且吟渔家傲。”的语句,展现出达观的无惧。而活出了“拥有千卷土财主,赋诗百篇小诸侯。”“情至吟咏青春赋,闲来哼唱白发歌。遣兴抒怀觅佳句,暮岁晚秋莫蹉跎”的潇洒人生。而至于他诗中浓情厚意写出的父母之爱,友人之情和“虽无早春二月讯,万象暗将春意传”的繁花丽句。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忍痛各爱,不能一一展现出来,实为憾事。
尽管我曾经写过《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三书,并得到他们本人或家人的认定。也曾为梁建都先生的《第二个春天》先后写下让诗歌在春天里站起来,心中有春天无处不成诗的粗言笨语,但那都是一对一,当我一下子面对这四人合集时,一时真有点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无奈,一下子把一心一意转化为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当我硬着头皮一遍一遍读下去的时候,却逐渐发现这是一本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演绎的淋漓尽致的好诗集时,于是我斗胆写下了上面这段话,以表示对四人合集的敬慕之心,权作是我的心香一瓣吧。言不及义,诚盼指正。但有一点我深信,此集将会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和共鸣!
责编:齐云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