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过年欢乐多
张振峰
2023年农历小年
悄悄的年关将至,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二踢脚(双响)和小鞭(挂鞭)随处可见,无处不响。我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怀恋、想念、重温家的味道更加浓烈,童年过年许多许多往事霎时涌进脑海,那时过年天真、知趣、快乐和幸福。
回忆童年里的年,就是无比欢乐和一家团圆,从进入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二,喜悦气氛不减,每家的大人引导着自家孩子,带着祝福和心愿,延续传统的过年习俗,去做大人满意和孩子们高兴的事,从大家和孩子那一张张笑脸上,就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的喜悦心情。
那个年代,富人少得可怜,家存五佰元以上就是富豪了,穷人家居多,但穷不扎根,贫能有乐,满满的快乐和幸福。清晰地记,看村里的露天电影《白毛女》,别的情节没记住,杨白劳加么贫穷,过年时还给女儿喜儿扯了二尺红头绳,亲自给喜儿扎起来,那么喜气洋洋的,就是因为父女在一起过团圆年,乐融融,喜洋洋!我这一辈,童年比较贫穷,天灾人祸大部分经历过了,有相当多的家庭连温饱都没解决好,缺衣少食比比皆是。辛苦多难的上一辈,竟也没压倒幸福,我的爹妈依然能给儿女一片欢乐的天空,简单而别样的幸福。
腊月第一天开始,亲爱的妈妈便挨个掐耳朵嘱咐:重要的事情我要说三遍,从今天开始,你们记住说好话,不准骂人,不准生气,不准打仗,尤其是年三十晚上吃饺子蘸蒜时不要说出“蒜”这个字眼,不然一年光景竟是算帐,不吉利。总之不好的字眼一个也别说,谁违犯就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乍一听非常害怕......我们兄弟姐姐5人都竭力克制,唯恐出错,控制控制再控制,真有人破了规矩,就只好扇自己嘴巴,祈求平安,别连累爹妈就行。我们虽然受到了约束,但还是心里美滋滋,因为过年可以吃好的,还有新衣服,还不是因为贫困嘛,一年时间直到腊月才能吃到面食和饺子,更重要的有新做的鞋,妈妈腊月二十八九还在纳鞋底呢,赶在大年三十晚饭后让我们都穿上新做的布鞋,出去疯跑显摆一小时后,鞋前帮就开花了。还有上衣裤子,都是新扯的棉布做的,内心里就没敢奢望过穿迪卡、的确良高档类的衣服。三十那天下午,太阳一落山就换成新衣服出来明瑟一圈,走东窜西,尤其小孩子在大街上显摆几圈后再回家,又陶醉,又幸福,美滋滋的感觉油然而生。
腊月是爹妈最忙碌的月,堪比春天农忙的时节......闲时提前纳好的鞋底,就是给过年时准备用的,妈妈纳鞋底做布鞋,爹爹就在旁边搓麻绳,我小时听话,愿意帮大人干些力所能及地活,像搓麻绳、拧耀子(捆东西的绳子)、扬场、蒸馒头、调馅包饺子、烧火等等很多类的庄稼活都是那时跟爹妈学会的,大人会干的活,我耳濡目染,多半也干个八九不离十,曾有许多人夸过我心灵手巧,但不知道的是,从小跟爹妈学会许多农活,就变成了今天的手艺,得到了爹妈真传了,触类旁通,技不压身,终生受用。
布鞋那是用面熬了糨糊和东攒西捡积攒下来的布条,粘在一起的布,凉干了做的鞋底,一层一层,妈妈千层底千层意啊!用那“万千”道工序出来搓的麻,搓成绳纳的鞋底,做出来的鞋穿在脚上是不可言喻的入座(方言,特别舒服就叫入座),一双鞋饱含着爱和汗水......
“腊七腊八冻死俩仨”,这可不是顺口溜,而是时令的感受。那个时候天真叫个冷,北风呼呼如刀片,天天刮北风,妈妈一到这两天就说“带着筐出去捡耳朵吧,这天耳朵冻的一扒拉就掉,捡多了串成串,晒干了就是肉项链”。腊八这天,每户的烟囱早早地就看见炊烟袅袅,谁先冒烟,谁家粮食就满尖。熬好了五谷杂粮粥,这腊八粥是永远怀念的味道,能喝三碗绝对不会喝两碗的。这天,爹爹总是笑呵呵的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大寒就是年。年年这样说,年年这样乐,年年这样过。
豆包是农民冬天必备的吃食之一,主要原料是大黄米(粘黄米,又叫黍子)、小黄米(又称粘谷子)经过泡、石磨磨、炕头发面、烫好的玉米面和发好的黄米面按比例调兑,和在一起,煮好的豇豆用勺子反复搅拌出沙来备好,然后开始包了,豆包个头因家而异,因人而异,大的似鸡蛋,小的如乒乓球,大都用秋天摘下来串好凉干的豆角叶,做豆包的底垫,一个一个像太阳的小豆包,一屉一帘的蒸好了,凉了冻起来,码好后放在大缸里,这一冬天的主要伙食就是它了。我们这样的家庭,有时腊月二十八九还能蒸一锅年糕,靠一锅肥猪油,烤油时,我就围在锅台边等吃油渣,油梭子里混有腰花、砂肝之类的,妈妈给盛一勺放小碗里,吃的一点没剩,连碗边都给舔的干干净净,不知怎地,那时的油梭子怎么那么香啊。有时爹爹炸一锅豆腐渣混杂猪肉的丸子,还能借机将有数的几根排骨剁断,一锅煮熟捞出。
小年后经常啃的冻豆包别有滋味,凉里透着热乎,粘糊带着年味,冻啃夹杂福气,这又是不能忘记的美味。
棉被和褥子到了这时候该拆洗了,被面是古法做的蓝印花或者黑印花布的,村里有染布的人家,想起古老的人工织布机和染布料,一下子像回到了古代。洗好的被面和褥单干了以后用,高粱米汤水浆一下再凉干,叠好了压平,板板正正的,像新的一样了,凉晒后做好的被子,散发出来的天然香气,香水是比不得的。
养了一年的猪虽然舍不得也得杀,自古猪羊一刀肉嘛。杀猪这天,爹妈把亲朋好友都叫来吃杀猪菜。多数是四道菜。一道菜是炖猪肉,那是肥中带着瘦,大多数人家吃的是血脖子那块肉,我们家讲究一点,爹爹特意砍一块瘦肉放里面炖啊炖,用大碗盛,不够主人就添。绝大多数被请的人吃的是肥头大耳,满嘴流油;第二道菜是灌血肠,如今知道最好吃的血肠是用养麦面灌的,其次是用高梁米面灌的,人穷志短,不讨论是荞麦面、高梁米面、苞米面,只要里面能有面灌上肠就心里足矣。农村有一习俗,杀猪当天,灌肠所用的猪油必须是倒肠时摘掉的散白油最有滋味,这种散油、荞麦面、人的手艺、东家邀请灌的肠是很多人翘首期盼的,竟然是享受杀猪菜之家的最硬的一道菜,特别是吃大盲肠灌的血肠最为过瘾;第三道菜是酸菜汆白肉,切酸菜是每个家庭妇女必须具备的刀工,我的三大娘、老婶、姐姐淑珍就属这类人,切好的酸菜,既好吃,又好看,还解肥,汆白肉是五花三层,肥而不腻人;第四道菜是炖大豆腐,自己家揍的,卤水点的,大豆腐炖得颤颤巍巍,摇头晃脑。以上四道菜吃一半,留一半,猪头留到二月二。另外,杀猪时还能看到一幅耐人寻味的自言自语场面,只见杀猪匠(请人杀猪的师傅)双手合十,对捆绑在案头上待崽的年猪动情地说:猪啊猪啊您别怪,今天是主人的一道菜,阿弥陀佛!说完后捅刀放血归天秃噜猪卸肉,叨咕后还真灵验,猪就不大使劲瞪大腿,真是猪死人别怪,话糙人实在,晚不做恶梦,却手摸旱烟袋。
再说炸油条和丸子是我爹爹的独门绝技,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丸子了。单说丸子,那是由多种杂粮混合在一起用石磨磨好的糊糊,炸完丸子炸油条,香喷喷的美味钻出窗户飘满了小院,肉味香飘二里地以外了,喘气的人吸口气都是香味。再做一锅石磨豆腐,挑几桶山脚下的泉水,将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磨好,放大锅里煮,然后用豆腐包挤压出浆,豆腐渣就留下来炸丸子了,滤好的豆浆再煮,此时,我爹爹展示他的功夫开始了,事先准备好的卤水开始点豆腐,一圈一圈,一滴一哒,一点一搅,豆腐脑就一点一点地现出了原形,这个时候是最诱人的时候,是最馋人的时候,更是屏住呼吸溜鼾喇子的时侯。只见嫩嫩的豆腐脑憨憨的、软软的、胖胖的,一碗吃下去都不能解馋呢。爹爹的这门点豆腐的绝技传授给了我二哥振学,二哥做豆腐点豆脑在烧锅营也是煞有名气的,还教会了几个徒弟,直到近年才金盆洗手,颐养天年。转眼小年到了,恭送灶王爷上天,这天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神仙,灶王爷这一天开始回仙界了,把这一年家里的情况向玉皇大帝汇报,所以凡人不能浪费粮食,会受惩罚的。传说是美好的,也警示人们珍惜劳动成果,切莫浪费。
三十大年夜是最虔诚和幸福的时刻,每个人都带着祝福和心愿,祝愿下一年健康平安,祝福祖国国泰民安。年夜里,院子里提前布满了芝麻秸杆,脚踩上面嘎吱儿嘎吱儿响,寓意芝麻开门节节高。每家每户院里燃起了火堆,准备好了烟花炮竹,只待零点燃放,个别家庭点个油灯,实在等不起、敖不住、真发困,就在22点半以前就单发纸了,农村将大年夜放鞭炮称为发纸,整个村庄在爆竹声中回荡着这美妙的旋律,年夜的饺子是最好吃的,看谁能吃出带分字的饺子。其实带分字的饺子是大人故意将1分钱硬币,包饺子时放入一个饺子中的那个,人口少的家庭放一个,人口多的家庭放二至三个,目的是让犯困打哈欠想睡觉的孩子们多吃几个饺子,让小孩子始㚵有点精神之柱和盼头,谁能吃到带分字的饺子,谁就一年最有福气和财气,这叫“抢福”。有时为了吃出带分字的饺子,吃饱了还能硬撑,再吃它仨五个,实在吃不动了,又没见分字饺子,只好认命了。差不多吃完饺子的一刻钟后,自己家族的小辈们有两个重要事情要争先恐后地做,也体现农村童年过年虽贫困但中华文明礼仪不能丢,更要代代相传。一是给各自的年长的和长辈们磕头拜年,每个孩子大挂兜里装满了每家给的糖蛋、花生、瓜籽,鼓鼓囊囊,走道带派。据传,村里有说道,拜年磕头不能空嘴和空手,老人或长辈提前将干净麻袋铺在住屋门后,磕完头后给一两块糖蛋或一把瓜籽。村子人多,三哥振全是“孩子王”,带领着嗑头拜年的童年大军,浩浩荡荡,这家进那家出,磕完这家去那家,穿街走巷,络绎不绝,威风气派,直磕得蒙头转向,直磕得天摇地转,直磕得两膝盖都生疼,有的都肿胀了,第二天都撇不开腿,拉不开档。但看到上下4个挂兜,满载糖蛋、花生、瓜籽的战利品,特别高兴。一句“过年好”饱涵了这一年的辛苦和不如意已是过去,下一年的福气和美好愿望祈祷实现。另一个要着急做的事就是到每家,借嗑头拜年问好的机会,在院子里寻找没有燃放过的小鞭,我与童年的发小和玩伴赶趟、小贱、双来、福州、四木匠等男孩,与跟女、大换、凤英、跟贱、小鸭等女孩一帮人,左顾右盼、前扒后拱、上窜下跳,遍地寻找未燃放的小鞭,心情十分渴望。实在找不到,发现没有引稔的小鞭也是喜出望外,敢紧中间撅断,露出火药,用火柴一点,瞬间自制的礼花闪烁大院,耀满天空,欢乐无比,洋洋得意。岁数小的将撅断的小鞭一头先点着,火焰迅速冲向另一头,那情,那景,那火,那焰,那是多么兴奋和自豪,不可言喻,这就是“老头”呲老婆,越呲越乐呵......有时先来者和后到者因为发现这点“小利”而撕打起来,互不相让,用现在的话说,经济利益起了作用。那年月,生活虽简单,过年不平凡,腊月尽欢笑,童年趣味添。
我走过了数十年人生岁月,去年已经退休了,看着如今春节晚上燃放的高水平、高质量、高价值的高级鞭炮,我的脑海里仍在怀恋那单纯、善意、喜庆、务实的童年大年。那时,年写在孩子们欢乐的笑脸上,溶进质朴的父老乡亲的祝愿里,飘飞在满是欢声笑语的村庄上空。而现在,想吃的也都吃上了,想穿的也都穿上了,想住的也都住上了,想玩的也都玩上了,再瞧着满村子满城里的灯火,看着炮火连天的烟火,却感觉年味儿在渐渐地变淡了,还不如童年时期过年有意思。

张振峰简介
张振峰,男,1963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北票市,汉族,中共党员,中央党校法律本科学历,1982年10月参军入伍,2001年8月营职转业到朝阳市委统战部,2023年12月,在朝阳市委统战部三级调研员、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任上退休,电话:13082216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