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溯忆林徽因
杨春杭

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就要到了。在庆贺这一节日的同时,人们不禁思索:当代女性该有的样子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向以往被认为只有男性才能胜任的工作:女工程师、女科学家、女公安局长,甚至女航天员。这一变化的出现表明,女性成长环境和社会角色期望的变化使女性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自由和平等已经成为当代女性的生存法则,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古往今来,才华横溢的女性总能得到人们的赞誉,她们犹如深谷中的幽兰,散发着令人陶醉的芬芳。民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名媛佳人,诸如林徽因、周璇、胡蝶、阮玲玉、吴莺音、白光、萧红、冰心、姚莉、龚秋霞、张爱玲等等。她们以聪明美丽的形象在各个领域闪耀光芒。通过多方面探寻了解,倘要评选最具人气的女子,我认为作为全能复合型人才,其中名列前茅备受瞩目让人眼前一亮的当属——林徽因。

说起林徽因,有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她的美貌诗才、婚姻家世以及各种无聊的八卦。而事实上,近年来这个集诗人、作家、建筑学家于一身的现代女性,以她不凡的才智、高尚的品格、杰出的贡献,反复出现在诸多媒体网络,不断吸引人们对她的人生经历和在文学、建筑设计等多领域的成就进行探究。
我怀着一颗对这位卓越女性的好奇心,从书店购买并仔细阅读了作家张清平所著《林徽因传》。张清平以细腻的笔触揭开了林徽因为人称道的一生和独特魅力,呈现给读者一个富有诗意而不失真实的林徽因,全面展现了林徽因不凡的人生境界。他不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还生动地勾勒出了她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对当代女性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杭州一个望族世家,世代簪缨官场,她的先祖是清朝的官员,祖父荣获进士头衔,两岁时,父亲林长民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系学习,学成归国后开办政法专门学校,后任段祺瑞北洋政府司法总长,1920年,林徽因随父赴欧洲旅游。这段经历,对她一生的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她的璀璨历程中,我简要总结后认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文学领域成就斐然。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追求美与艺术。她的魅力,凸显于她的卓越的艺术才情。在当时,堪称一个完美的女性典范。她显赫的家世背景、才华与美貌,令人羡慕不已。她刻苦钻研,追求卓越,很早就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她的文学作品引得一众文学大咖倾心仰慕,成为众多文坛人士心目中的女神。

随着年岁的增长,林徽因的才情愈发显现。她的文学作品繁多,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她的名字广为传颂,轰动一时。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一节选自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句,清新而又婉约,将美好的四月喻为人们心灵绽放的春天,颂扬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以景寓情地表现了女性的温柔与美丽。这部作品在当时被誉为绝美之作,使林徽因在文学界声名大噪。时至今日,阅读林徽因的诗文、书信,仿佛置身她的沙龙,倾听她的诉说,那优美灵澈的文字,透露出优雅高贵的气质,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令人从中感受到她的美丽和过往。
诗人陈连科,亦称藏晖轩主,曾在丽人节赋诗怀念林徽因:
国士无双称大家,浑身诗意胜披纱。
眉边浅印三潭月,眼底深藏两朵花。
浪漫情怀当纵酒,温文尔雅细呷茶。
心中圣女今何在,遥望南天那片霞。
的确,作为“新月派”诗人,林徽因的诗曼妙飘逸,深情而真挚;她的散文热情洋溢,意蕴深长;她的小说和戏剧,文字细腻,感动人心。这可从她的小说、戏剧、书信集《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略见一斑。她写给文化名流的书信,充满知性的妙语,真实呈现出一个至情至性的魅力女性。她的文字即使有着淡淡的忧伤,但也充满智慧的感悟,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字里行间,透露出哲理的光芒和思想的趣味。她的英文水平甚至好到令外国友人惊叹的地步。《爱上一座城》是她的建筑学专著,她用文学的语言,用清新优美的文字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别具风韵,读之,雕梁画柱间,让人如入画境。林徽因的才情,还表现在书法和绘画上。林徽因的书法,以楷书见长,其笔画的精致,结构的严谨,章法的疏朗,一如她清爽的容颜。她的书画作品,存世的虽然不多,但件件皆精品,显示出秀外慧中、蕙质兰心的独特神韵。她的《惠兰图》,兰叶的多姿多彩,形神的惟妙惟肖,见证了她的笔墨功夫和精神品质。
诗人说:有人用笔墨写作,有人用生命写作,有人用灵魂写作。读林徽因的文字,感觉她就是一个用灵魂写作的才女,她的作品渗透着知性的深厚,她用灵魂感触世界,用灵魂倾诉感知。
建筑设计独树一帜。
作为近代中国罕有的全能型才女,林徽因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作家,更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师。相比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建筑及设计才是她的主业。
林徽因,一个柔柔弱弱的女子,内心却有一种温柔而绝不妥协服输的力量,她将中国建筑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幼年时期,父亲林觉民就把她送进名校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学有所成。随父赴欧洲旅游期间,在英国女建筑师的启发下,立志攻读建筑学。后与夫君梁思成一同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美术与建筑。回国后在东北大学任教。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清华大学与梁思成创建建筑系并在建筑系教书。她凭自己的勤奋苦学,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在建筑事业造诣与贡献的背后,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辛苦。她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设计出启迪中国建筑设计思想的建筑艺术。

1932年,日本人说中国已经没有唐代的建筑。刚从香山养病回来的林徽因,以科学家的敏感认定:中国一定还存有真正的唐代建筑。她拖着大病之躯,与丈夫梁思成踏遍祖国河山,找到山西的唐代木建金光寺,并一起编写了中国古建筑的开篇之作《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从1930年到1945年整整十五年里,她和梁思成走过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古建筑2738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吃尽了各种苦头。她和丈夫梁思成圈阅批注了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涉及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她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积极帮助梁思成写出了《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空白,结束了历史上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缺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同时,她以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以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赵州桥》,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就是被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发现的。
作为建筑学家,1949年7月,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工作。林徽因抱着病痛之躯,积极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对于新中国而言,国徽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荣誉和历史,以及面临的国情,是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符号。设计中,林徽因充分考虑到多重因素,将齿轮、麦穗和天安门结合起来,冠以红丝绸,红色的背景上点缀着五颗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团结。在设计的过程中,林徽因不仅考虑国徽的寓意,还考虑到它的美观性艺术性以及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为此,她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勘测报告,甚至还专门调出了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图纸,希望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国徽悬挂上去之后的效果。
病中的林徽因连续几个月,一次次地参与修改国徽图案的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国徽图案的那次会议上,林徽因被特邀列席。当她亲眼看到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全体与会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她所参与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时,泪流满面。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
建国后林徽因还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此时的林徽因主要承担的工作是纪念碑须弥座饰浮雕的设计,此时她已经病得不能下床,索性就在起居室里安放两张绘图桌,以坚持工作,直至顺利完成。
林徽因的辛勤努力,表现出了她对于中华民族炽热而深沉的爱,也正是她的这种爱,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欣赏到如此大气端庄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拯救景泰蓝阙功至伟。
在林徽因的最后几年光阴里,她把重心放在了对即将失传的北京景泰蓝工艺品的拯救和保护上。1951年,林徽因偶然得知,景泰蓝工艺现状堪忧,正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对此,林徽因立即开始了挽救景泰蓝工艺的计划,对这项工作投入了全部的心力和热情。
景泰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美术、雕刻、镶嵌、冶炼等技术为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几百年来作坊式的操作和单调乏味的图案,让它面临着快要停产甚至失传的危险。此时,林徽因的身体越发虚弱,可她依然强忍着病痛,发动大家为它设计新的图案,完成创作构想。
为了能让景泰蓝起死回生,她每天睡眠不到四五个小时,多次走访条件恶劣的景泰蓝手工作坊,并亲自参与景泰蓝的图样设计。有人说,林徽因与景泰蓝有着“生死情缘”,是她,用自己生命里的璀璨,为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增补了美丽的注解。
在林徽因的积极努力下,延续了几百年险些失传的传统工艺景泰蓝,最终在世人面前,重放光彩。当前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接过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礼品时,她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
婚恋观念笃实端正。
林徽因曾说:“如果你深爱着一个与你无法在一起的人,不要去缠绕他,更不要伤害他。将他视作知己,诉说心声,缓解情绪,唯独不再表达我爱你。请务必保持清醒,无论多么痛苦,多么思念。”她认为,爱应是祝福,而非占有;爱是快乐,而非负担。”林徽因很有自知和知人之明。她一生清醒冷静克制,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自己的人生。在爱情与适合之间,她最终选择了适合。面对当年狂追他的徐志摩,许多年后她曾这样对子女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像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在那个年代,虽然追求林徽因的男子众多,但事实上,林徽因忠贞于自己的爱情,她只有一个真正的爱人,那就是她的夫婿梁思成。梁思成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位,与林徽因一样,他也出身名门世家,是清末著名改革家梁启超的儿子,从小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后来在清华学校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学历和文化素养。梁思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更是林徽因的良师益友,梁思成是林徽因生命中的重要伴侣,婚姻的唯一。他为林徽因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帮助。在攻读建筑系时,林徽因与梁思成相知相亲相爱,婚后一起前往欧洲游历各地,考察建筑,品尝美食,体验各种文化,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他们夫妻伉俪情深,在学术与艺术方面共同追求,在工作上齐头并进、相互成就,更能在纷乱世间相濡以沫,坦诚以待,被称为民国时期模范夫妻。他们经常一起在家中举办沙龙,邀请亲朋好友分享他们的见闻与经验,与众好友在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探讨、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现实生活中,林徽因不傍大款,不攀权贵,不依附他人,在教书期间,她的打扮很朴素,从来没用过胭脂俗粉。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文艺才女的形象,更是一个真实、独立、坚韧而值得尊重和追寻的经典女性。

爱国爱家坚强独立。
林徽因家族历有尽心报国之家风,她的两位堂叔林觉民与林尹民都牺牲在了黄花岗,入列“七十二烈士”。林徽因热诚爱国、眷恋家庭、关爱儿女,她的家国情怀闪现着穿越时空的光芒,值得总结和汲取,更值得每一位有爱国之心和家庭观念的年轻人学习。林徽因作为一代才女,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功地活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样子。抗战爆发后,女儿正跟着大姑妈一家在北戴河度假,林徽因给女儿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流亡四川后,年幼的儿子问母亲林徽因,日本人打进来了怎么办?她说:“怕什么,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代指长江)吗?”当她疾病缠身,好友写信劝她离开中国赴美医治时,他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在她身上彰显着强烈的民族气节。
林徽因把坚守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作为生命中最真实的财富。在生活十分困难实在过不下去时,她卖了钢笔和手表,买便宜的粗粮回家,洗一洗手平静地做饭。抗战期间,她从北京到长沙到云南再到四川,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她都很少叫苦,自怨自艾,八年的流亡生活,终于还是摧毁了她的身体。由于长期颠簸流离和过度劳累,林徽因染上了肺病。她是个工作狂,病情稍微好一点,就辗转祖国各地,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导致之后的20多年,她的肺病反反复复,一直没有根除。曾有许多在国外的朋友邀请她和梁思成到国外定居,享受高薪待遇和先进的医疗,可都被拒绝,选择留在祖国,坚持为建筑事业而奔走。她做出那么多事,连同时代的男人都要汗颜。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她活得明白,通透。无论是在文学方面、建筑领域还是在时尚界,她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用骨瘦如柴的艺术之手描绘着中华民族建筑的轮廓。她的一生,是对民族记忆的坚守,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无尽贡献。她不仅是女人当中的传奇,而且对于现在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
1955年4月1日,正当林徽因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她过早地走完了她51岁的人生。一代女神,就此陨落,被季节封存在人间四月。来也匆匆,去也从容。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像一道风景,出现在许多人的生命中,也定格于一个属于她的时代。在她的追悼会上,她的挚友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对他的人生做了最好的诠释。
近70年来,有关林徽因的话题,一直成为大众的美谈,从未停歇过。正如某诗人所言:这位集美丽、优雅、智慧、才情于一身的神奇女子,走过的路仿佛都会长出花朵来,周围都是诗意和浪漫。斯人虽去,但她的精神与才华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化符号。





作者简介:杨春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