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仓节与蒸萁馏
文/于周波
正月二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填仓日,也叫填仓节,此为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旧时,每到正月二十五要“填仓”。所谓“填仓”,就是正月二十五这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或场院上,用草木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代表粮仓,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也有二月二用草木灰撒粮囤的,俗称“打囤”)。当天家家户户蒸萁馏、馇渣(做小豆腐)。填仓意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蒸萁馏吃,意为“不蒸馒头争口气”,事事起,馇渣意在象征发家。
如今,“填仓”习俗早已被人们所遗忘,许多70后也未必知道有个“填仓节”,更不用说80后、90后甚至零零后了,即使查阅地方志,不论是青岛市及各区市出版的市志、区志、专业志,还是镇志、街道志、村志均找不到“填仓”的记载。而蒸萁馏和馇渣因为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味,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回味在食客的舌尖上,记载于相关志书的内容中。
萁馏,作为青岛地区的一种美食,古已有之,是青岛地区的特产,而且,在即墨、崂山、城阳等老即墨县的乡下,萁馏也是过去最有年味儿的面食之一。大凡上点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但它起源于何时、何地,却鲜有人能说得清。
别看这萁馏既没有白面馒头那样光鲜照人,也没有豆包那样圆润,更不像改革开放初期工地上民工吃的玉米面窝头那样造型规矩(用模具磕出来的),但它也是源自衣食不丰时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工艺独特但不繁琐,有技术含量但一学就会。说白了就是将地瓜干经石碾碾成碴子(称掐萁馏)加“渣磨(磨豆腐沫子的石磨)”磨出的黄豆沫子(豆浆),按照一定的比例揣(tuán同‘团’)成面团;经手工揣成窝头的样子,放大铁锅蒸熟即可。
蒸萁馏其实并非“填仓节”的专利,而是自进了腊月门就开始了。换言之,年前年后萁馏唱主角。
旧时,进了腊月门,尤其是过了腊八节后,到碾上占碾掐萁馏、到“渣磨”上推磨磨豆腐沫子,就成了乡民们忙年的重要内容。
掐萁馏用的地瓜干,要挑拣好的、没有焐毛的中间页。挑拣地瓜干一般孩子就能干。拣出来后,用剪子将地瓜干皮剪去,放大盆里洗干净,然后放到平房顶上或者席子上、折子上晒干。晒干的地瓜干表面干净,而且还会有一层白面儿,这样的地瓜干做成萁馏之后口感偏甜。挑拣地瓜干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及早打算到碾上去“占碾”掐萁馏,也就是把地瓜干掐成碴子。蒸萁馏的地瓜干碴子必须用石碾碾成地瓜干碴子,此即谓之曰“掐萁馏”。用石磨磨出来的碴子太细,而且基本成了地瓜面,蒸出来的萁馏缺少了地瓜干的香甜味道,如同吃地瓜面卷子一样,只剩下地瓜面味了。用粉碎机粉碎的的碴子,虽然也是碴子,但这些碴子太均匀、没有用碾掐出来的大小错落有致,而且吃起来感觉发孔,没有石碾掐出来的那个黏劲儿。
将地瓜干掐成萁馏碴子,这做萁馏的第一道工序算是完成了。接着就是准备另一样主材——黄豆。做萁馏用的豆子跟培酱豆、生豆芽菜一样,都要选择籽粒饱满、没有虫口和腐烂的“卓卓个儿”豆仁儿。有经验的家庭主妇往往会同时将培酱豆、生豆芽菜、做萁馏用的黄豆一次性拣好,随用随搲。做萁馏要用的黄豆,先用水泡涨,一般要根据腊月里“渣磨”的忙闲而定。如果“渣磨”闲散,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将豆子泡上,这样,第二天上午就可以推“渣磨”了。
随着一圈一圈地“渣磨”,泡涨的豆粒被石磨挤压,慢慢地变成了白花花的沫子。推磨的过程中不能加水,以保证沫子原汁原味的豆香,营养成分也不会流失,而且磨出的沫子质地更加细腻,与萁馏碴子混合成面团的程度也会更加充分,做出的萁馏也更加香甜味美。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推好了沫子,这就意味着萁馏制作工序即将开始。家庭主妇一般会按照3斤沫子、2斤萁馏碴子的比例在大瓷盆里和面。当然,根据个人口味不同,比例掌握会更灵活些。二者混合后,要用大力揉面,此谓“拆萁馏(方言拆面即用大力揉面)”。面团经过反复“拆”,感觉既不硬也不软,便可以一个一个地揣萁馏了。双手从盆里挖出一块面团,夹在两手掌心中间,一只手用大拇指用力往中间挤压面团,另一只手旋转面团,一会儿功夫,一个个窝头形状的萁馏就做好了。
如此揣成的萁馏其外表粗糙缺少美感,底部也同窝头一样有一“凹凿型”。虽然从外观上和窝头差不多,也有人直接叫它地瓜窝头,但相比普通的窝头,萁馏的体型更大一些,而且也不是像窝头那样顶儿是平的,一般的直径都在15厘米左右。
萁馏揣好后,最后一步就是蒸萁馏了。在大铁锅里搁上搁梁,放上莛秆箅子,然后把早期整理的平平展展的玉米皮(或纱布包袱、麦秸草)密实地摆放好,再将萁馏均匀地摊铺上去。大火蒸1小时左右,蒸好的萁馏就准备出锅了!打开锅盖的一瞬间,从锅里弥散开来的地瓜干的甜味混合着黄豆沫子的清香扑鼻而来,直到沁人心脾、闻之垂涎。掰一小块入口,松软黏糯,香甜可口。
萁馏作为年前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面食,一般家庭都会蒸几锅口的。只要蒸熟后,晾过来,保存到温度适宜的平房里,一般可以吃到元宵节。并且,掐萁馏时往往都会预备出来正月二十五填仓时在蒸一锅口萁馏,以取其吉祥寓意,祈盼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已销声匿迹的萁馏等青岛特产唤起了许多老年人的回忆,于是,市场上便催生了许多加工出售萁馏的专业户,有的还申请了注册商标。许多农家宴饭店也打起了萁馏的招牌,生意还真红火。农村的集市上也频频由卖萁馏的摊点和现场加工户。但,笔者年前年后的几次赶集,虽然光顾到萁馏摊点,但已无从寻找当年萁馏所饱含的浓浓年味了。为了适合年轻人的口味,集市上的萁馏已不再是纯地瓜干萁馏碴子和黄豆沫子混合体了,大部分添加了花生碎、板栗、黑米、大枣、燕麦、核桃仁、红小豆等等,有的还掺上玉米面或小麦面粉。萁馏的大小也有旧时的大萁馏变成袖珍萁馏了。不仅如此,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石碾、石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了非遗或者民俗博物馆的的宠物了,哪里去寻石碾掐的萁馏碴子和石磨磨出的黄豆沫子?
人就是这样,到了一定的年岁,就会怀旧,会想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习俗,亲情连着美食。就是充满年味和填仓节寓意吉祥的萁馏,也只能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了。而填仓,其实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肚子是人的食府之仓,吃饱了,喝足了,力气足了,精神好了,心气儿也高了。过了“填仓节”,出了正月,乡民们一切营生就要步入正轨,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了,用自己的付出迎接丰收年。
作者简介:
于周波,山东青岛人,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城阳区作协理事,青岛即墨文学研究会会员。出版专著《小学语文创新课堂实践研究》。主编《即墨区工会志》《盘龙小学校志》,为《考试作文宝典》《鳌山卫志》《鳌角石村志》副主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研论文、文学等各类作品150余万字,获各类奖项120余次。50余篇各类作品入编《名师说课》《跨世纪教育论丛》《风情鳌山湾》《即墨掌故》等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