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芯竹荪日记
(2月6日)
文/吴勇

今天独自去翻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回想“织金竹荪物料发酵菌棒栽培法”创造于2013年,当年就出产了竹荪,其蕴含的可取之处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西南公司却难以推广下去,因为有关人员不理解。2015年,贵州农科院在兴义义龙新区做成了样板,层架式栽培出菇,还专门举行了一次培训班。2016年,在织金和兴义分别出现了几家菌棒厂,其中织金的刘德勇处取得了较为有效的进步,当年以先灭菌后装袋接种的方法还卖到了云南禄劝县一汽车。2017年掘起了几家菌棒厂,都很艰难。刘德勇合作的厂一败涂地,合作者都先后离去。航老师的厂也举步维艰,无所成效,而熊克忠的厂在与彭水县合作中却成绩斐然。2018年,生料制棒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市场。刘德勇用菌棒林下试种的的竹荪得到了成功,岳富贵制作的菌棒用在黔西扯泥坝作松树林里栽培,成绩突出,阳旭在织金关栽培也取得了成功,这三个例子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菌棒栽培方法的误解,织金县因此确立了将2000万用于扶助贫困村用菌棒栽培竹荪。这就是说,经过了五年的曲折,菌棒栽培法终于实现了最后的确立。

现在的问题是:菌棒制作的速度跟不上生产的需要。几个主要的菌棒厂都以生料制作,只有丁远江还坚持着发酵制棒,而刘德勇的厂有一半是用发酵料制作,也有效得多。但是总的生产规模还是上不去,目前还在培养中的菌棒不及200万棒。远远达不到数千万棒的需要。而织金市场上的竹荪价格暴涨,400多元一斤。在深圳则是每市斤鲜竹荪150元的天价。
这说明,工艺改革仍然殊属必要,我们在2016年摸索出来的“先灭菌后装袋接种”的工艺还必须重视和重新启用并且加以改进。它具有机械化自动化应用的前景。过去有想法没有实施的可能,现在有黄总的大力支持,应该从头来过,亲手一步步去实施。今天是第二次试验翻堆,就我一个人,累出了汗,却也值得。
出来时,公司门前一棵花楸开花了,在蓝天映衬下,美啦!它是最早的报春花,也应该是我的处世之道。


吴勇,贵州黔西人,中共党员,生于1949年11月。因贫穷而于14岁开始务工养家糊口。困境下矢志不移,自学成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努力奋斗。多次获得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奖,多项研究获国家专利,被评选为全国精准扶贫先进人物。现为织金县清香竹荪研究所所长。在职工作期间和退休后主要从事中长篇小说创作,已出版《水西悲歌》、《天下夜郎》等长篇小说7部,《贵妇日记》、《乌蒙杜鹃红》等中篇小说10部,共计350万字,目前仍然在农业科技和小说创作两个方面继续努力工作。系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和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毕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选题主要是“乌蒙史诗”长篇历史小说系列,处女作为《水西悲歌》,贵州省文学艺术委员会在评价这部书时认为:“《水西悲歌》是以吴三桂平水西为主线,在大量而深厚的史料基础上,采取独到的叙说手法,艺术地再现了清初发生在贵州高原上的水西地区的悲壮历史。小说结构和人物描写均有艺术张力,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