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中叙说多彩人生
——采访贵州著名作家吴勇先生
张志

简介:吴勇,生于1949年11月,贵州黔西人,中共党员,在织金工作安家,自幼喜爱文学事业,一直致力于文艺创作,已经出版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国之宝桢》、《多情活佛》、“乌蒙史诗系列”共七部、中篇小说集四部及叙事诗《奢香之歌》和《旅游爱情诗集》,共约380万字。其中多部作品曾经获得省、市文艺奖。目前正致力于“藏羌彝文化走廊长篇小说系列”的创作。现为多彩贵州文化旅游研究院特聘专家、毕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志:纳雍县新闻中心记者、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题记:2016年10月,中纪委监察部组织依据吴勇撰稿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贵州织金丁宝桢: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播放。深圳宏博昌荣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将依据吴勇长篇小说《国之宝桢》拍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丁宝桢》,计划2018年10月开机拍摄,2019年播放。四川纳佳民族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依据《水西悲歌》、《柔远夫人》拍摄六十集电视连续剧《水西》,计划在2018年10月开机,2020年播放。
日前,记者张志就吴勇先生创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个别采访。
张志:和吴老师接触这几年来感觉吴老师是一位待人温和做事勤奋的人,时刻感觉你那随意的头发下沧桑的头颅正在爆发,你在2003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水西悲歌》之后,十四年来接着出版了长篇小说《国之宝桢》《柔远夫人》、《天下夜郎》、《大节千秋》与11000行叙事长诗《烈姬彩红》、400多行的《奢香之歌》等你列为《乌蒙史诗》系列的作品,再加上其他文学作品,字数达到了380多万字。请问吴老师你在写这些作品之前是怎样进行文字阅读积累,思想上是怎样进行哲学思考积累与艺术积累的?

吴勇:我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因家贫辍学而在十四岁就当了林业工人,喜爱文学,底子太差,却又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着向报刊投稿,新闻、文学什么的都投,自然是百分之九十几的落选。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次失败以后居然有了小小的刊用。1980年省作协举办第一届文学讲习班,我幸运地入选了。进班之后,才更清楚自己只是来到了文学的海边,那水有多深浪有多大都不知道。文学前辈蹇先艾、苏晓星、尹伯生、文志祥等教我们文学进取的要领,才明白认真读书的重要。从那以后,我读书采取了泛读和精读两种态度。泛读,指广泛涉猎,大量地读中外名著,读当代名篇,读报刊影视社会信息,为的是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而精读,则是选择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名著反复阅读仔细消化有效吸取。例如中国古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三言两拍》《聊斋志异》等,外国作品中十九世纪法兰西文学例如《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以及梅里美、司汤达、莫泊桑、都德的一些中短名篇。还有其他外国作家如马克吐温、杰克伦敦、高尔基、契科夫、屠格列夫、星新一、普列姆昌德等人的一些作品。其实我最喜欢读的还都是故事性强的小说,那些大师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品格和方法令我受益非浅并得以继承。其中,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中篇《法尼娜法尼尼》、梅里美的中篇《卡门》、瓦西里耶夫的中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泊桑的短篇《羊脂球》等都是我反复研读学习的对象,并将心得体会应用到创作实践中。至今我都还保持读好书的习惯,出差在外下乡之时都带上想读的小说抽空阅读。事实证明,抱有厚积薄发态度才可能摒弃浮躁而获得成功。
至于你问的思想上是怎样进行哲学思考积累与艺术积累的,前面说的其实就是艺术积累,而哲学思考积累就不好做字面上的回答了,我只能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小说家务必遵循的原则,生活中的事物自然是符合哲理的事物,而高于生活的行动也必须是符合逻辑思维的产物,小说必定虚构,虚构必定合理,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们写的不是已经发生的故事,而是可能发生的故事。而无论是什么故事,都必须符合生活的哲学。
张志: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吴老师与小说里的这些历史人物却有比较大的时间距离,吴老师是怎样跋涉乌蒙山水寻找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的?
吴勇:其实小说作者未必要有故事中人物那样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我主要写历史小说,更不可能去亲身体验。但是,有古往才会有今来,今天的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延续,从今天可以看到古代的影子,而山川风景是没有多大变化的,民俗风情也有较大程度的传承。你这里说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其实应该指的是对这些自然和人文记忆的认识和占有。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工作关系和兴趣爱好,我几乎走遍了属于乌蒙山区的黔西北各地和云南、四川的一些县市。有意识地参与各地彝族和其他民族的风情习俗活动,对许多发生过战争和重大事件的地方进行了考察,结交了许多民族和史学的专家老师,学习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查阅了各地的方志典籍,搜集了大量民间故事和歌谣,久而久之,我所要创作的故事逐渐明晰起来,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也逐渐突显出来。例如《水西悲歌》中,吴三桂以强权势力索要到了土司安坤美而体香的小妾后,在从卧这送往大方城的路上,被明朝军队残部从山洞中突袭将美妾抢走,钻山洞追之不及,又迁怒于安坤,冲冠再怒为红颜,发动了毁灭水西的战争。如果没有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深入了解,这样的情节是写不出来的。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虽然乌蒙山区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地貌,但是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不身临其境认真揣摩是难以重塑典型环境的。在不断跋涉中积累和进取,让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活跃起来,是过去也是今后我身体力行的事情。

张志:吴老师是怎样给乌蒙山定位的?
吴勇:磅礴乌蒙山势陡峭,雄奇险峻,起伏蜿蜒,长时期的交通不便使其贫穷落后,曾经是全国贫困县集中的片区。但是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川丰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长时期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演绎出一页页光辉灿烂的历史,成为了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是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有深切的感受,我的主要选题就成了“乌蒙史诗长篇小说系列”,包括已经出版的《水西悲歌》《柔远夫人》《天下夜郎》《大节千秋》《烈姬彩虹》和尚未出版的《千古彝王》等六部,都是叙述乌蒙山区重大历史事件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中的每一部都有可能成为影视题材的选项,小说中有的内容例如“水西象祠”、“水西万人坟”等已经和即将成为旅游景区内容,或将成为人们未来需要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之一。
其实,在我的乌蒙山题材创作计划中并不囿于历史小说,我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如《循环姻缘》、《风流道班轶事》就是现代题材,即将完成的长篇小说《乌蒙嬗变》也是向毕节试验区建立三十周年献礼的现代题材作品。
所以对你的提问我的回答是,乌蒙山是文学创作的富矿,认识它,反映它,是我们今后继续创作的方向。
张志:让我惊讶的是2014年吴老师从西藏考察回来,2016年就出版了长篇小说《多情活佛》,西藏山水文化与乌蒙山水文化是有很大差别的,请问吴老师是怎样跳跃地去把握西藏山水文化写出《多情活佛》的?

吴勇:西藏山水和乌蒙山水的确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反映世态炎凉和人性人情是没有界限差别的。2014年8月我随贵州作家代表团去西藏,本来只想写一写散文游记之类,但是在宗教氛围浓厚和雪域风光中的人文遗存却深深感动了我。特别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意人生竟使我产生了写他的念头。回来后我用半年的时间从网络上收集仓央嘉措的资料,攻读了藏传佛教的一些经典,认识了西藏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一个维护正义、聪明可爱的多情活佛就在我眼前逐渐出现了。创作从2015年春节开始,2016年春节完成初稿,半年后就出版成书了。这个速度比以往都快,的确是因为这个活佛诗人深深感动了我。我是以第一人称来表现仓央嘉措的,我觉得这样做才更好地反映他的内心。现在看来效果尚好。
《多情活佛》的创作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原本陌生的生活也可以通过网络去熟悉,网络熟悉甚至比亲身体验更全面和深入。这是现代作家的优势,应该用好用足。
张志:吴老师除了写史诗型的长篇小说与诗篇,还写中短篇的穿越型或者现代型的爱情小说与爱情诗,请问吴老师在写作这些小说与诗篇时,又是怎样跳跃的心里与体验进行写作的?
吴勇:历史小说是我的主要选项,但不是我的全部,现代生活如万花筒般丰富多彩,老是呆在历史小说中说不定就成了遗老故旧,多彩人生就该有多彩作品。前些年我出了一部《旅游爱情诗》,序诗有句:“旅游是诗/爱情也是诗/将它们相加/是更浓的诗”,而《戏解网名诗》则在红极一时的织金论坛上选择一百多个网名进行释义,在当时受到普遍的欢迎,也提高了自己的诗歌修养和语言水平。而中篇穿越小说《错爱西施》和《拯救贵妃》的创作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我也喜欢穿越。青年时代我就发表过获奖科幻小说《人参果》。这两部都在报刊上连载了,反映尚好。原本想将自己都穿越到四大美人的身世中去,但是近年太忙,剩余的貂蝉和王昭君两部只有在以后择机而行了。

人们往往问我这十多年来怎么能够做到作品迭出。我的回答是,首先要有创作的激情,而且要持之以恒。我想多向度地叙说多彩人生,但是人生苦短,应该将点点滴滴的时间都用起来。生活本身跳跃,自己在写作上也可以跳跃。学生几门功课可以同时,创作的功课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呢?所以我往往几部作品同时写。有的接近完成,有的写到中途,有的才刚开始,突兀其来的课题必须开题急就,又会将其他暂缓,如即将杀青的《乌蒙嬗变》。经验证明,多管齐下效率更高。
张志:吴老师除了写作还有什么主业?你的主业与写作是怎样两不耽误的?
吴勇:我既是文学工作者,也是科技工作者,过去一直兼顾了两个领域里的工作,实际上并不是两不耽误,而是充分发挥主观努力,在两方面都略有所存而已。原本想在退休后集中精力搞创作,但是竹荪产业扶贫的需求使我欲罢不能,只得继续为之效力。现在继续担任织金县清香竹荪研究所的所长,被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2016年还被评选为全国食用菌精准扶贫新闻人物。所以不能说不牵扯了创作所必须的全力以赴。即使这样,我还是坚持每天都尽可能抽时间创作,即将成稿的长篇小说《乌蒙嬗变》就是在今年忙里偷闲写出来的。我想,只要不放弃,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出现。

张志: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吴老师怎样认识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
吴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我的领会是,今后将使自己的作品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上来,使自己的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上升到较高的水平,写得更美,更有艺术欣赏价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张志:谢谢吴老师。
资料来源作者,版权属于原创,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
❶ 原创诗文艺术故事感悟梦想与你的简介相片等投稿信箱:ygysm123@163.com。7天内,5元以上赞赏的50%回馈作者。QQ群:141931320。稿费及其他合作电话:15086328452(微信)。
❷ 本期编辑:南方豺狗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本平台招聘创业型的主播与编辑,联系微信1508632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