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1963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一晃就过去了六十多年了。此后的每年3月,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名字——雷锋。这个名字,使3月成为一个温暖的月份。

六十多年来,每一代中国人心中的雷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上世纪60、70年代,强调学习雷锋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80年代,强调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90年代,则强调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而现阶段,则强调学习雷锋精神的爱心、敬业、诚信和创新。在中国大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让人几十年铭记在心,并以此精神为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这持久的生命力,就是中国人民心中长久珍存的一个真善美的人格理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数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事,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了多少变化。但是,我们心中的雷锋没有变。这是因为:我们心中对人的美好道德情操的基本标准没有变,我们对好人的渴求没有变。在今天,我们需要雷锋,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我们不仅需要永远铭记英雄典范,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无声奉献和传承。
虽然说,每个时代对雷锋精神的解读侧重点不同。但雷锋精神的基础、核心在于感恩,在于奉献。感恩、奉献则是彰显人性之光辉。人性之光辉具有穿越时代的能量。所以说,“雷锋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明灯”,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怀念雷锋,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精神,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千千万万个小雷锋涌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央高层领导曾反复强调: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第二个“百年赶考”的伟大节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不断闯关夺隘,也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
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伟大的事业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雷锋精神已经成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全社会共同珍视的价值追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新时期,我们要把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扩大社会认同,不断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使雷锋精神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