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再谒“天烛峰”之“上云端”
信义庄
路虽远,行则将至。屏气凝神,稳步攀行,小心翼翼,一鼓作气,10.36分,人生终于第一次站上了“山呼门”。

这“山呼门”,建于两峰之间的天然隘口,与“南天门”如出一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站立其上,俯瞰山下,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云霄,飘飘欲仙的感觉油然而生。
驴友“大长腿”告诉我:有一年雨后经过此地,山峦叠翠,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众驴友沉醉忘归。
中“南天门”是天庭的正门入口,过了“南天门”,就是仙界。能从“南天门”步入天庭的,不是托塔天王、二郎神这样的神仙,就是皇帝、达官贵人。从后山谒拜,这“山呼门”恰如“南天门”一般,我等“驴毛”由此步入天庭惬意悠然。
想象着就要进入仙境,闭上眼睛,慢慢穿越“望天阁”长长的甬道,细细体会那诚惶诚恐的感觉,眼睛睁开的刹那,尽管有种种的心理准备,还是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了。这是熟悉的泰山吗?这是我魂牵梦绕的“天烛峰”吗?那一刻,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有痴痴地望着眼前的一切一动不动。
泰山南麓盘道“快活三里”处,有一刻石“人间天上”,据说,某年锡山人士嵇瓒,游泰山经过此地,山风扑面、云雾掠过,无比舒畅,心中疑感身在人间,又似天上。故而题记“人间天上”。这过了“山呼门”,跨越时空,竟与古人感同身受,眼前一切似“人间天上”,又似“天上人间”。经过的每一处,不是鬼斧神工,仙气飘飘,就是神秘无限,动人心魄。
刚刚步入仙境,这人也变得神神道道、飘飘欲仙起来。“山呼门”又称“望天门”,站立其上,西望大小天烛,众驴群情振奋,恨不得飞驰而至。下“望天门”,又是一道长长的落满积雪的台阶,此时,秀丽的风光,前行的心切,让两头美驴忘乎所以了。
台阶陡峭,积雪湿滑,任谁也想不到,“大长腿”竟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施展起了“钢腚”滑雪而下的神功。“钢腚”,在台阶上像弹起的玻璃球,不停地跳跃起落,速度在一点点加快,人影在一点点变小,众驴的惊呼一声高过一声,但丝毫不止。一番出乎意料的操作,把俺惊的目瞪口呆,直到其一屁股落地,悠悠地站起来,俺那悬着的小心脏方才放了下来。由此,对“大长腿”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对那“屁颠屁颠”的词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惊魂未定,“张洋”的表演就接踵而至。也不知人家咋想的,面对湿滑危险的台阶,既不扶栏,也不撑杖,竟双手高举,运轻功一溜小跑的向下冲去。“大长腿”下行,毕竟还“腚踏实地”,这脚不沾地的小跑,就有点惊心动魄,匪夷所思了。难道这“张洋”此刻得道升仙了不成?得不得道,升不升仙不知,但看其衣袂飘飘,御风而下的样子,颇有华山道士飞下云梯的风采,与那武当、青城的仙姑也有的一拼。

还是那“赤脚小仙”经得住美景的诱惑,不管姑姑、姐姐、叔叔、大爷们怎么疯癫,俺就是抓着铁链,一步一步地挪。
年轻的美驴魔怔,年迈的男驴也没闲着。下来“望天门”,眼前一片林海,松风阵阵,白雪皑皑,神清气爽。走在前面的一位老驴,大概触景生情,想起了年轻时与女朋友,背着录音机夜爬泰山,听摇滚歌曲的情景,挥杖在路边雪地上,潇洒写下了“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不知是嫌自己写的不好,还是担心显露心事,回家跪搓板,看我等与队长走近,竟用登山杖将字一扫而光,不禁让俺哑然失笑。
在松林、雪地中惬意前行,神清气爽,众驴穿越“山呼门”的疲惫一扫而光。小路平坦,台阶舒缓,两旁青松叠翠,行走其间,快意畅然。突然,路旁一块“森林浴场”的标牌跃入眼帘,其上写有:森林浴场,自山呼门至北天门,长三公里,占地3万亩。群山环绕,古松密布,负氧离浓度可达12000以上个/立方厘米,被称为森林浴场,天然氧吧。哈哈,原来我们真的是踏入仙境了,如此的天然氧吧,山东能有几许?!

继续前行,忽闻水声哗哗,循声望去,却不见丝毫的溪水河流,颇有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一旁的泰安“老张”大哥,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看不到河吧?我笑笑算作回答。随后,老哥热情地向众驴介绍起了此地的奇异及缘由。他指着一旁巨石磷峋的山涧说到,这条沟最初叫乱石沟,也叫石河,乱石叠叠压压,连绵不绝,其上大小棺材峪下来的水,都从石下流走了。只闻其声,不见其流 ,故此,古人将其称为“响水河”。
这“响水河”实在奇妙,不身临其境你是难以体会的。白雪覆盖,海拔900多米,空旷的松林中万籁俱寂,耳边突然传来哗哗的水声,但找来找去,却怎么也不见河的影子。想想,也许只有天庭,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观。
议论着“响水河”的奇特和神秘,众驴在仙境中继续畅游,不知不觉中上到一处平台,其上有一“天工开物”的标牌,讲:天工开物,于此东南向,名小泰山,峰顶奇石嶙峋或人或物,形肖神奇,尤若天工造化,万物始出。顺着标牌指示的方向望去,虽有残雪遮盖,但仍可见其挺拔险峻的山势,窥见众多惟妙惟肖的奇石。去过几次的“老张”大哥,看我痴迷神往的样子,笑着说:小泰山就像泰山的微缩版,雄伟、峻峭、奇特、秀美,抽空你一定要专门来一趟。嗨,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想不到这泰山“天庭”之上,竟然还有一个“小泰山”;都说山外有山,这里却是“山里有山”。据说:这“小泰山”,峰峦竞秀,古松参天;有奇峰突兀,巍峨耸峙,也有犬牙交错,奇石遍布,令人震撼。行走之上,笔架山、将军山峰峰险峻,打狗峡、风魔涧壑谷幽深,大小天烛峰、鸡冠山、打狗峡、东西马峰、鹰愁涧、空明山等尽在视野之中。

“小泰山”,记在心里了,今年我一定要来。
从伫立“山呼门”西望的那刻,险峻挺拔的“大天烛” 就深深吸引了我,当时并不敢肯定,这就是“大天烛”,但心里感觉这一定是。放眼周边,其气势、其色彩,除了它,谁还敢称“大天烛”。

登山的盘路,从“望天门”开始,一直围绕着“大天烛”展开,最初看“大天烛”,其拔地通天的气势,感觉犹如秦岭的“铜墙铁壁”,华山北坡兀立千仞的石壁;走过一段后发现,其形又似“牛心”,后得知,古人因该石酷似“牛心”,一直称该石为“大牛心石”,并把也略似“牛心”的“小天烛”称为“小牛心石”。但不管怎样,这石壁怎么看都不像“天烛”。难道是我错了不成?继续前行,上到“风魔峪”亭子休息时,蓦然回首,刚才的山体,一柱擎天,在阳光照射下,犹如通红燃烧的蜡烛,灿然夺目。其上大小不一的几棵松树,像极了烛顶燃烧的火焰。古人实不欺我,这不是“大天烛”还能是啥!?
这熊熊燃烧的烛火,是天火,是神火,是引导我们勇于前行的希望之火,是护佑祖国国泰民安的圣洁之火。
坐在亭下休息,回味沿“大天烛”走过的线路和心路历程,突然感悟,一山一石一水,一人一物一事,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观察,总会有不同的结论,学会并坚持客观、全面的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实在太重要太重要了。
身处“风魔峪”,不得不说说“风魔峪”的事。路旁牌子上写到:风魔峪,此处山深谷险,多生怪风。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卢卡斯先生到此考察,曾盛赞此峪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科罗拉多大峡谷咱没去过,但看照片,与这里的景观大相径庭,媲美一说实在不敢恭维。雪后的“风魔峪”虽风平浪静,但多生怪风一说,我是相信的。传说古时曾有魔女在此坐化,想那魔女的魂魄一定留在了这里。心烦了、开心了,出来疯疯癫癫地巡视一圈,不生怪风才怪。听说这“风魔峪” 吓人的传说很多, 真真假假,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是傍晚或深夜路过此处,还是快快离开为好。

离开“风魔峪”不久,也就几分钟的路程,路旁一处奇观,让众驴啧啧称奇。只见山崖之上,一只通灵神龟,正在背负苍穹,欲观沧海。惟妙惟肖的情形,令人遐思无限。

就在众驴慨叹之际,好玩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一只花斑大猫正横卧台阶,眼睛半睁半闭地瞅着众驴。“洋洋”过去了,“大长腿”过去了……,这猫理都不理,就在“老赵”欲要通过时,这猫却不干了,“喵、喵”地叫着,就是不让“老赵”通过,颇有“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势头。“老赵”走,这猫也走,“老赵”停,这猫也停,直到“老赵”掏出包里的美食,放到台阶上,这猫才对着“老赵”喵喵几声,予以放行。看来,这神山之上,一草一木一物,都充满了灵气啊。

沿着积雪覆盖的台阶蜿蜒攀升,峰回路转,路旁景色愈加惊艳。北侧天空突现一抹蓝天,蓝的是那样干净纯粹,令人惊讶不已;南侧山林浓云泼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12.08分,走出一段松林遮盖的路段,上到海拔1190米的一处平坦之地,眼前豁然开朗。右侧泰山“玉皇顶”触手可及,左侧土黄色山体巍然耸立,我想,这“小天烛”一定快到了。问队长,果不其然。转过一个斜坡,那酷似蜡烛的“小天烛”一下出现在眼前。

“小天烛”比之“大天烛”虽然袖珍,但其挺拔的气势,秀美的姿态,所处的高度,比“大天烛”更加难得,更加神圣,更加令人仰慕。
“大小天烛”,不仅照亮了“天庭”,也把光明、希望和美好带给了人间。“天烛峰”景区,如果没有“大小天烛”,真就索然无味,难以称为景区了。
顺着铺满厚厚积雪的台阶继续前行,心仍沉浸在对“天烛”的思索和激动中。默默攀上一段长长的台阶,蓦然回望,眼前景色,与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意境竟然十分神似。

攀登不止,众驴渐渐离开“天烛峰”景区,向“后石坞”迈进。12.30分,路旁一块刻有“古松园”字样的柱石,出现在眼前。队长说:不远就是“后石坞”景区了,这一段古松众多,十分漂亮。话音未落, 路旁山坡上几棵粗壮的松树,引来众驴一阵的惊呼。

踏上一处如山门样的台阶右转,眼前古松林立,遒劲挺拔,千姿百态,在白雪的装扮下更显庄严、圣洁。此情此景,直把俺惊的目瞪口呆。而那“大长腿”,则在一旁不时地小声嘟囔着:无语了,词穷了。

古松常见,但像如此成片的古松并不多见,二十多分钟的路上,路旁棵棵皆是数百年的古松。 有的矗立路旁,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如华盖一般;有的傲立悬崖,铁骨铮铮,威严不屈,像大丈夫一样;遒劲的枝干,黝黑的树皮,记录了岁月的痕迹,其巍然屹立,傲霜斗雪的品格,让人禁不住想起了那句唱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做人就要像这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泰山松!
12.46分,“众驴上到了标有“天烛峰”字样的三岔路口,此时众驴已经疲惫不堪,看手机显示,此地海拔已达1234米,提升912米。队长说:右转不远就是后石坞“元君庙”,那里是泰山老奶奶的灵魂所在,我们就去那里休息午饭吧。
瞅一眼积雪覆盖的“石海”,急匆匆向“元君庙”走去。一路上,历代石刻“黄花栈”、“岱岳钟灵”、“松籁云壑”、“亘古丹丘”等等,接踵而至,无言诠释着泰山历史文化名山的底蕴和厚重。


来到“元君庙”,此处依山临涧,藏风纳气,前俯“古松园”,后傍“天空山”,实属一绝佳的修行之地。传说“碧霞元君”成仙前即在此修炼,石壁上有“玉女修真处”为证。

庙内少有行人,除了我们一行,只有一名道士正在清扫积雪,看见我们的到来,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根本漠视了我们的存在,也许这就是道家所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真实写照吧。静悄悄去大殿拜一下“泰山老奶奶”,祈求国泰民安,众驴即在殿前石桌上,团团围坐,休息午餐。
小庙面积不大,但古树苍茂,在白雪点缀,艳艳红墙的映衬下,更显古朴、清净、幽雅,让人好生羡慕。数只鸟雀在庙前的松林草地上跳跃觅食,如成仙的道士般,悄无声息,让小庙显得愈加神秘。

“元君殿”东侧有一十分陡峭的台阶,队长说:到这里,再累也要上去看看,不去绝对是要后悔的。
拖着疲惫的双腿,撑着登山杖,在信念的支撑下,几十级的台阶一气而上,眼前又是一处别致的院落。踩着院内厚厚的积雪,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在“元君墓”前默默祈祷;冥心倾听石乳泉的滴滴答答,用心观察、体会那状若莲花的石瓣”、冰柱。穿过“透天门”而下的时候,心若止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把登顶留在下次,原路返程了。

返程的路上,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大天烛”火红火红,反射的光芒照亮了寂静的松林,更照亮了众驴的心海和灵魂。
这是一次谒拜之驴,这是一次探险之驴,这是一次心灵净化之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