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八十)
守则不足 攻则有余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兵家常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那么养兵到底养什么?是养兵形之强大还是养兵神之坚毅?拳击与太极其实就是东西方军事碰撞的缩影,拳击凭力取胜,以刚制刚,太极凭智取胜,以柔克刚。就东西方军事对比而言,西方帝国在兵法上注重军“形”即军队阵列的强大与否,以我之有“形”强军抗击敌方之“有形”弱军,所以西方战争犹如拳击对垒,战争的胜负往往来源于参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东方战争犹如太极高手的较量,战争胜败来源于过招时双方谋略与智慧的高下,由之可见“力量”之外的谋略与智慧因素对于战局也会起到关健作用,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决定性三场大战皆以弱胜强,一是曹操统一北方而发动的官渡之战,二是南北曹孙对峙中的赤壁之战,三是孙刘对峙中的夷陵之战,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所以说力量对比在东方战争中并非十分重要,智慧与力量的结合,才是东方军事取胜的法宝。
孙子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使敌之败也。这就要求军队“攻则有余,守则不足”,机动灵活地排兵布阵。在东方战略中军“形”及其部署往往是军事机密,而不像西方的军事部置一样公开透明,而且我们往往在“形”上搭配“势”,在“实”中搭配“虚”,在“正”中搭配“奇”,这就是东方文化中的太极阴阳思想在兵法中的具体运用。那么什么是兵法中的“形”?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以上看出,“形”就是军队在战争的外在表现,东方智者领兵不以攻击对方击败对手为要,而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将己兵“ 藏于九地之下”,等待时机创造机会 “以待敌之可胜”。这就是东方的“慎战”思想及“既战必胜”的决心意志。战争之始在双方对垒之时首先积累战胜敌人的条件,待敌人出现战略失误之时,则“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快速用兵“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如此在关键之处关键之点集中优势兵力“以镒称铢” (镒是铢二十四倍重),即以有形之强“镒”攻击对方有形之弱“铢”,如“高仞积水”决溪而下,其势难阻。所以“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这里做到“胜于易胜”才是东方军事战略家的共同选择!用我们当今之语,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来则能战,战则必胜。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20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