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 角
作者:百区山人
修改整理:豫南杨
20240302

大别山西北部的丘陵地带,广布着水塘,一个村庄就有几十口。
每逄秋季,菱角叶子就浮盖着水塘面,是我们五零后游泳的障碍,今人不知道这些本地菱角曾经救过数千人的性命。
1924年至192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村民为躲避兵乱匪患而逃往别处,当地人称跑反。
跑反在外,田地荒芜,三年没种收粮食的家乡,穷得连土匪都饿得没影子。
兵匪跑了,家乡平静了,跑反的村民就回乡了。
冬天快到了,跑反回家的村民,面对墙倒壁塌的村庄,没有一个人害怕退缩,自发上山砍茅草,进林砍树木,三几天就盖起了茅草房屋。
大家凑合一点钱,到光山县城买回一口铁锅,几家共用这锅做饭。荒凉几年的山村又见炊烟升起。
严寒的冬天,村民没有粮食,都有饿死的危险。
村民中,有一位聪明的老人,用虾网在水塘捞小鱼小虾时,无意捞到几个菱角,就用石头砸开,白生生小指头大小的米粒很好吃,迅速将几个菱角拿回村里。

村民见了,高兴得象航海家发现新大陆那样。可是,天冷,怎么下塘去捞菱角呢?
于是,村民上山抽茅橙草,拧成十几丈长酒杯口粗的绳子。
这绳子,每一尺长处系两个一尺长的小绳,一支小绳系个一斤重的小石头,另一支小绳系一个碗口粗的草把子。
人们把制好的绳子抬到水塘水边,让其没入水底,再一人牵一头,两人相向,象拉锯一样,从塘里“锯”到塘外。

绳子出水后,草把上挂满黑黑的菱角,一个小草把能摘一大碗。此法被邻村人看见,也仿效打捞菱角,一时间形成打捞菱角热潮。
村民用萝筐装回菱角,在大锅下架起劈柴蒸炒,炒熟的菱角香味四溢。
男劳力合伙,在每家房屋中央,抬放一个大平板石头当桌子。在石桌周边,家主安上小石头当椅子。家有三五人的就安放三五个石头椅子,家有七八人的就安放七八个石头椅子。山地,有的是石头。讲究点的人,在石椅上放个草垫。每到夜晚,家中大人小孩,都围在石桌四周坐着,象在桌边吃饭一样。石桌中央,堆着几碗菱角,大人小孩都拿着小石头,自砸自吃。石头砸菱角的梆梆声,在各村上空荡漾。

就这样,直到第二年麦收季节,村民饿饭难关才解除,生活回到正常的年份。
回忆上辈人的辛酸历史,深知:小小的菱角,有恩于先民。
而今,天下太平,物产丰富,我却要警示后世:粮食金贵,生存不易。
甲辰的春风,即将吹绿水塘的菱角浮子,愿她繁衍生息,久铭人们心中。

【作者简介】
百区山人,五一年生,新县人氏,老三届初一学生,好舞文墨,对文学爱好而不倦。

【修改老师简介】

豫南杨,又杨子, 新县人氏。1958年10月生,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中学教师资格,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国现代艺术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