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动风行惊蛰户 ,天开地辟转鸿钧”
——惊蛰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还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此日开始斗柄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交节在每年公历的3月5-6日。时至惊蛰,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阳气持续上升,气温不断回暖,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植物萌生,蛰虫苏醒,大自然一派生机。
西汉礼学家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理学家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是古代学者对惊蛰节气的详细论述。
文言版的《说文解字》对“蛰”的解释是:“蛰,藏也。从虫,执声。”白话版的《说文解字》对“蛰”的解释是:“蛰,昆虫隐藏冬眠。字形采用‘虫’作边旁,‘执’作声旁。”可见“蛰”是“藏伏”的意思,是指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惊”是“惊醒”的意思,是指天上的春雷惊醒了冬天入蛰的动物和昆虫,所以有“春雷惊百虫”的俗语和“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春雷响,万物长”的民谚。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但是能够感知到,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它们冬眠结束的原因。惊蛰时节——春雷初动,春风化雨,经冬植物再生,入蛰动物苏醒,过冬昆虫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气候变化、物候现象变化的一个节气。我国地域南北跨度较大,春雷始鸣的时间各地也不一样。“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大地回春也是由南向北逐渐推进的。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在《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说的是惊蛰时节桃花满园,朵朵娇艳,馥郁清香;二候仓庚鸣,是说惊蛰时节,春风和煦,春雨滋润,黄鹂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开始鸣叫;三候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节因为“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了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的萌化生长的状态。此时的天气正是“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春雷始动、雨水增多,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也是农作物开始春播的季节,所以有“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的谚语。中国春耕是由南向北渐次开始的。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育秧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气温一般还在12℃以下,低温天气经常出现,不可盲目早播;北方地区有时还会出现降雪、倒春寒天气,尽管雪下已有草芽儿,向阳墙根长出绿蒿,但到清明才开始种麦、谷雨才开始种田。
惊蛰节气民间习俗有:(1)打小人。惊蛰过后,所有冬眠动物、入蛰昆虫开始苏醒,出来觅食,古时人们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壁,以驱赶蛇鼠蚊虫,寓意一年风调雨顺,后来演变为如果遇到不顺心和倒霉的事儿,驱赶霉运“打小人”的习俗。(2)祭白虎。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所以每年这天都会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构陷,影响前程发展,招致百般不顺。为了自保大家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色的纸制成,纸身画有黑色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祭祀时一般是先用一小块生猪肉沾上猪血,放入纸制白虎口中,寓意老虎吃饱后便不会再伤害人,继而再用生猪肉油抹在纸老虎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寓意顺遂平安。(3)捉鸟雀。惊蛰这一天,人们纷纷捉鸟雀,吓得鸟雀秋天谷物成熟时不敢再来吃。这一习俗今已不多见,倒是秋天高粱、谷子等作物成熟前,人们用各色布条、麻绳绑些假人,用竿子高高的挂在地里,吓唬鸟雀前来啄食。(4)驱虫子。惊蛰时节天气回暖,各种虫子、小动物开始活动,遍及田园和家中,人们有炒黄豆给邻居家小孩子吃的习俗——锅里噼里啪啦的声音,象征着各种虫子在锅里煎熬着,意寓这样就不会来祸害庄家了,祈祷来年一年风调雨顺。(5)吃梨子。惊蛰过后,天气回暖,气候干燥,人们易于感冒咳嗽,所以民间惊蛰素有吃梨子的习俗。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之功效;但梨性寒凉,一次不宜食之太多,尤其是脾胃寒凉、血糖偏高者更应注意。
惊蛰节气期间,保健养生注意事项:(1)适当保暖。惊蛰时天气虽然逐渐转暖,但是早晨和晚上的气温仍然比较低,所以养生应注意防寒保暖,适时适当增减衣物,以免伤风感冒。(2)清淡饮食。惊蛰时阳气上升,人们口味大开,养生需要——少吃辣椒、葱、蒜、胡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多吃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水果,有助于缓解春困和干咳。(3)合理运动。惊蛰时节气温不高,乍暖还寒,应选择一些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同时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也不宜过大,通常以身体微汗为宜。总之,惊蛰养生要注重适当保暖、饮食清淡和合理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也写下了关于惊蛰节气的大量诗文。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 · 惊蛰二月节》:“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诗意是:从立春开始,阳气就渐升,到了惊蛰初,大地都弥漫着春光。桃花盛开,如蜀锦般美艳;老鹰化为斑鸠,在树上不停地歌唱,时光飞驰,节气推进,互相催促,树上的嫩芽也在争相生长,人们在农田里忙于春耕春播,田地里满是耕作的人呀牛呀。其实,萌发的岂止是蜇虫草木,更有人们渴望自由的那颗心,那“满田畴”的“耕种”人,他们不止是“身动”,更是“心动”,对丰收充满期待和渴望。
宋代诗人陆游的《春晴泛舟》:“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袅袅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诗意是:春天来了万物一新,我在湖上泛舟游春,感慨自己年纪大了,小朋友们可别笑话我是个老人儿呀。春雷萌动,风雨飘摇,惊蛰来到,宇宙就像天地初开之时,别有一番新的气象。波光粼粼的江水,淹没了黑色的礁石,摇摆的嫩黄柔软的柳丝色淡如黄尘一般。我本想到岸上的亭子去歇歇,却回转身拿起了船桨划行,笑谈中想到:不好好享受这大好春光岂不有愧这番美景。 诗人本来年纪大身体累了,想要回到亭子里休息,却再次划起了船桨,因为诗人不想错过这美景,如果不好好享受一番,岂不是浪费人生!所以尽管诗人年长力衰,也绝不辜负这大好春光,表现了诗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闻雷》:“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诗意是:瘴气弥漫的地面,风霜来得早些;温暖湿热的天气,气候争相催发。冬天到了末尾,却仍不见下雪;正月才刚来到,就已听到雷声。蜇伏的虫蛇受到震动,纷纷苏醒出走;干枯的草木受到惊动,也纷纷吐芽放叶。只剩下我的内心这块方寸之地,依旧如同冷灰一般了无生机。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气候现象——即在瘴疠地区,虽然正值寒冬,却没有见到雪花飘下,而在正月之时却又听到了雷声。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抒发了对气候变化异常的感慨和对生活变化无常的思考。
惊蛰是草木萌发、蜇虫苏醒的节气。是春日的温暖,春雨的滋润,春风的吹拂,春雷的震动,让大自然生意盎然,一派生机。
2024.03.02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