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京剧享誉世界艺坛近百年,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与斯坦尼派、布莱西派并称三大艺术流派,已经唱响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和五大洲的著名舞台。可是在国内,它却日渐冷落起来,尤其是年轻人大多不喜欢。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为振兴京剧而努力:设立戏剧梅花奖,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梅兰芳金奖大赛,全国票友电视大奖赛,全国少儿京剧电视大奖赛等等。还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洋戏迷、洋票友,特别是京剧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未遏止京剧日见冷落的势头,于是有人提出了“京剧必须改进”。

改进是好事,哪能一成不变的走到底呢?但是并非只要改了就好,改来改去的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迷茫之中无所适从也就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改了。京剧和昆曲已经是炉火纯青的艺术了,全改成京歌?全改成昆歌加话剧?四不像的东西虽然看着新鲜,但是未必能够达到振兴的目的。问题是一些年轻人缺少文化,不懂文史,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昆曲和京剧舞台上美若天仙的青衣花旦,风骚典雅的文辞,云步轻纱的舞姿和婉约优美的唱腔,已经很完美了。好比世界公认的美人,用不着到韩国的美容院脸上再挨一刀吧。最杰出的是梅兰芳,表演中仅各种姿态的兰花指已经惊艳了世界艺坛,无怪乎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外国演员与梅兰芳相比,要剁掉自己的手指。所以,还是先解决继承的问题吧。

如果把京剧比喻一棵树,可以剪枝或对枝条进行修理,但是不要锯断树干乃至挖出树根。……有了根基再说创新,而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丰富剧目和表演方式上,就像当年的现代戏一样,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时尚,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吸引眼球。
培养优秀京剧人才,也就是“角(jué)儿”,同样非常重要。京剧舞台就是需要“文武昆乱 不挡”的大演员,而要成为这样的演员,除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更重要的是心无旁骛地研习表演艺术,用过去的话说就是要下“死功夫”,前辈艺术大师都是这么过来的。

再说了,京剧本来就是高端艺术,受众较小是必然的,很正常。急功近利、躁动不安的社会氛围,要求多数人静下心、沉下气进剧场看戏,也是不那么现实的。
正所谓“时光不会 dao 流,历史经常重演”,京剧的内涵并不古老,其核心价值观“忠孝节义”永远活在当下、不会过时,您说呢?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