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春:志公山的传说
志公山的传说
淅淅沥沥的小雨过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走过淄川龙泉镇渭头河的般源桥,顺着凿出的青石板山路,拾级而上,眼前便是志公山。
志公山,自古以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它坐落在奥陶纪石灰岩与沉积岩层相接处的断层地带,山岭叠缀,起伏平缓。1863年,清同治二年,修建了高3.6米,厚0.5米,总长1500米的志公山围墙。建有南北大门。1944年,民国33年,在山下重新修建了石台石拱的般源桥。桥为三孔,长16.6米,高3.8米,是通往志公山的重要桥梁。

山上有志公祠庙宇,隐没在苍松翠柏之中。站于庙门外,举目四望,触景生情。若是夜晚到访,即可进入唐代诗人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中。
志公山,原名青龙山。1695年,清康熙34年,始建志公老爷庙,因而改称志公山。志公为雨神。传说, 志公是居住在鲁山山中的一放牛娃,夜常有顽童与其玩耍。久之,主人命以红线缠其顽童腰身,次晨随线找去,得人参一大株,牧童煮而食,化为仙。其狗饮参汤,化为虎。牧童乘虎上天,即为牛志公。每年为鲁山下72场雨。
渭头河志公山的志公老爷,相传是一牧牛人从鲁山背一志公神像,走到渭头河青龙山上,放下歇息,但当再想背着走时,却再也背不动了。人们虔心,以为神不走了,便在此建庙供奉祈祷。过去,每逢大旱,渭头河人便前来迎志公祈雨,仪式非常隆重。1819年,嘉庆廿四年对庙宇进行了重建,成为佛教寺院。

志公山下般源桥上段,泉涌成河。诸多水泉,形成了以龙湾为中心的沙泉、羊沟泉、东园泉、东西堰根泉等渭头河泉群,形似济南的趵突泉。泉水不分盛水期和枯水季节,常年喷量不变,般河之源真可谓百泉争涌。隆冬时节,泉水温高,遇有冷气,形成湮雾,般河源头两岸,云雾缭绕,遇树且形成硕大的冰柱,晶莹透剔,景色十分壮观。每到夏日,则绿柳成荫,流水潺潺。
如今的渭头河志公山,堪称“围子”的折断城墙保留完好。上书“临般”的北门遗迹尚存。青石与窑砖垒砌的拱形南门完好无损,一侧一棵百年古槐,枝繁叶茂,像一位沧桑的老人诉说着这里久远的故事。志公山以南的“小山”,8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村庄规划,兴建起林立有致的二层居住楼房。小山的顶端,有棵老榆树,树下有一仰望天空的蜿蜒青石巨龙,这或许是志公山改称前青龙山的缘由吧。村民在此铺修了地面,建立了护栏,成为夏日夜晚休憩的好去处,在此畅饮抒怀,把酒问盏,惬意无比。近邻就是民国初年民营企业家张子佩的一处故居。从各间房屋的四角细凿青石挑池、五型砖挑眼及那前后上下的院落,不难看出这位当年“大款”的豪奢生活。在通往志公山南的般河上,80年代又架起了一座宽阔高大的水泥桥,为村民出行和设立集市带来了方便。站立大桥,遥望以南从泉头庄来的山涧溪流,再看以北志公山下的般源桥和两侧的对松山,一派树木葱蓉,山水相映,风光旖旎的美景。

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再现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畅游般河写下的名言诗句:“般河浅碧映沙清,芦荻萧骚雁鹭鸣。细柳常依官路发,夕阳乱向多流明……”及般河源头与志公山一派勃勃生机的美丽画卷。让后人一瞻其往日之风采!
文学博山

作者简介:刘永春 ,1954年8月出生于山东淄博淄川龙泉圈子村。1975年参加工作,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喜欢文学,痴迷篆刻。曾任山东淄陶宣传科科长,政工师职称。从事宣传工作30余年,先后发表各类稿件30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