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晨光,常用名“程光”,1941年9月5日生于陕西府谷。山西农业劳动大学绵山分校毕业,终生从事林业,历任山西省太岳山森林经营局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关帝山林局办公室主任、林学会秘书长、森林公园调研员,1998年考取“高级工程师”。
在职时曾先后借调林业厅、省国营林场管理局,执行编辑《山西国营林场概览》(30万字),并为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执笔完成《山西水资源和林草涵养水源研究》课题论文。
2001年退休,写作为业,笔名楚胥、林一夫,网名“山林野叟”。2003年编著《儒商常家》(33万字),2005年出版《石膏山生物世界》,2007年编著《晋商茶路》(16万字)和《晋商十大家族》(30万字),2008年主编《晋商堡寨》(15万字);2008年参编《山西林业志》(副主编),均已出版。2010年主编《榆次旅游志和晋商志》,2012年主编《太岳山志》(180万字);2015年主编《关帝山林区志》(140万字);2019年出版《草木小品》和《鸟兽杂谈》,2020年编撰《文水生态文化系列(含“文水寺庙”“文水古树”“文水山花”“文水鸟兽”)》。2021至今主编《白马仙洞系列丛书(“景观大全”“生物世界”“神话故事”“民俗信仰”)》,《关帝山区的生态文化系列(含“峰峦景观”“沟谷温地”“寺庙古迹”“历史人物”“抗战烽火”等十册)》,主编《方山梅洞沟景区》(10万字)和《薛公岭景区概览》(8万字)。
2023.9.15
《妄侃唐诗》之六十六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被传为千古绝对。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一个成语,出自唐代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表达对自然法则的无情极度伤感。这句诗被“大救星”引用到他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贺的原诗十二句,交织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由于他“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意深奥,解释起来繁琐而艰涩。李贺的诗大多如此,他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对王朝的衰落很担忧,而同时对自己的命运也十分悲哀。他很有才华,但不能参加科考,竟然是因为“进士”的“进”与他父亲的名讳“晋肃”中“晋”字同音!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中的“三李”,就是指李白、李贺与李商隐。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搜求奇句。李商隐作《小传》说他:“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辄曰:‘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他也是浪漫主义诗人,能说比李白更“浪”得超乎想像,很带些“鬼气”,人说李白“仙才”,李贺是“鬼才”,因此他有“诗鬼”的别称。他的一些诗句,立意奇特惊异,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等,往往成为诗史名句。
由于功名无成,李贺忧郁病笃。他回故乡休养了一段时日,第二年北游,但身体不支,再次回家“归卧”,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年仅二十七岁,后人称李贺“天纵奇才”。
李贺曾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但“天荒地老无人识”。他以奔放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描摹神仙天府和鬼魅境界,指出了沧海桑田、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的诗,比李白的诗更为诡异,不少诗句引用典故,往往充满离奇的想像,如“楚魂寻梦风飕然”“鬼灯如漆点松花”“回风送客吹阴火”等等,能说阴风阵阵、令人毛骨悚然,大部分读者难以理解。有人说李贺“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幽冷溪刻。”近现代的文学家们对他的诗不多涉及,“大救星”对他有所偏爱。
诗家评论,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情思脉络不够连贯。杜牧说李贺的诗“牛鬼蛇神太甚”,由不得使人想起上世纪“十年动乱”开始时那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章是否从这儿找出“牛鬼蛇神”这个词来?不管怎样,李贺的寿命可惜太短了,若再长些,不知会写出多少令后人惊诧不已的诗篇!
(2024元28)
《妄侃唐诗》之六十七
茅檐日午鸡鸣
顾况,字逋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曾在朝为官,是诗人、画家和鉴赏家。
顾况考中进士后曾入朝任著作佐郎,几年之后贬往饶州。最后去官归隐,于茅山受道箓,自号“华阳真逸”。他常在茅山、海盐间往返,并游于江浙皖南一带。晚年传云仙去,不知所终。
传世作品有《江南春图》。著有《逋翁集》,内多论画诗。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况,他披卷看到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之赞赏,使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顾况有诗:“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这是成语“红叶传情”的来历,也是诗人亲历的一段佳话。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
《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行路难三首(其一)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顾况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比较有名的画家。
后人评价顾况的诗多在元、白之上,看来有些过誉了。其实他的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余,虽有骨气,殊乏风采。”
(2024.元28)
《妄侃唐诗》之六十八
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诗中描写长安城早春景色最鲜明的应该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而描绘晚春风光的也令人难忘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中唐大臣,是诗人,更重要的是散文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学课文里有他的《进学解》,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在《师说》一文中阐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些都是韩愈在教育学方面的至理名言。
后人曾有评论李白、杜甫和韩愈三人诗风的不同特点,大致是说李诗的字飘于纸上,天马行空,杳然不知其所止;杜诗沉郁,字重千金,力透纸背;韩诗竭蹶,字立于纸上。
其实,韩愈的诗也并不拗口,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最初两任节度使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于此时。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宋元丰元年(1078),加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诗人中入祀孔庙的唯一儒者,入祀的原因大约与诗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的文章。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韩昌黎集》传世。
与韩愈同时代的诗人刘禹锡对他的评价最高:“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但宋代学者沈括看不起他的诗,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清代的乾隆皇帝对韩愈相当推崇:“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今试取韩诗读之,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不减于李(白)。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甫)。”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在唐代诗人的排列中,他无疑应当受到高度重视,但韩诗的地位不会超过李、杜和白居易。
(2024.元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