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之路的绵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如今,凭借着强盛的国力,我们逐渐重视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时,由于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审美追求,因而也产生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书法风格。书法艺术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这容易使初学者产生望而却步的念头。实际上,在学习艺术的初期,教师要把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明白无误地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艺术观,从而影响学习。首先,书法艺术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书法艺术内容丰富,通过学习书法艺术,学生可以知道我们民族的审美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千年的积淀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其次,通过学习书法,学生不仅可以继承过去,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艺术的最大功能是陶冶心灵,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的无穷变化,使得心灵丰富而灵敏,所以书法艺术学无止境,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个环节。

「名人故事」
(一)碑帖的流传故事
通过简述著名碑帖的流传过程,引导学生在此碑帖的艺术高度、珍视程度、保护的代价,对现在的启示等方面激起学习兴趣,真正唤起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86-88]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例如:苏轼的《寒食帖)曾经收藏于皇家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至今,在《寒食帖》的下方还留有火痕。其后辗转流落至日本收藏家菊池晋二手中。不久,日本关东大地震,菊池晋二不顾生命危险从瓦砾中抢出此卷,寄存于友人内藤虎家中,后被国民党官员王世杰以重金购回,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卷前有清末梁鼎芬题签,又有乾隆御书一一雪堂余韵;卷后有宋、明、清及近代名人题跋,其中不乏书法大家如董其昌、罗振玉等,最精彩的是宋代另一位大家黄庭坚的跋尾,这也使得此卷成为苏书与黄书的合璧之作。历代碑帖的传奇故事又何止于此,成为经典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命运,仔细讲来皆有无穷的乐趣。
「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