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世博,再游中国馆
王红军
世博会是一场精彩的世界级盛会,它如磁石般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为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注入强劲的经济活力。在这个舞台上,各国争奇斗艳,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文化创新,促进了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世博会弘扬的是和平与合作,通过共同参与和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得以加深。此次世博会也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百年一遇,历时184天,共有190个国家参加,56个国际组织参展,国内外参观人数超7000万人次。(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妹婿一家去了上海,游完世博会回来时。在他们的提示下,我意识到上海世博会的盛宴将于10月底落下帷幕。他们推荐我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领略这场百年一遇的盛会。2010年的8月下旬,酷暑炎炎,高温似乎在挑战我们的耐力,但这并未减损我与朋友们探索上海世博的热情。在这场全球规模的展览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特文化,也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脉动,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由于参观人数众多,不是热门馆,也需要排队半小时到二小时这样;我们选择了排队时间相对较短的馆,尽管如此,一天内还是参观到七、八个馆,对于那些重要的热门展馆,即使排队时间稍长一些,我们也力求一睹其真容,当时中国馆排队更长6小时左右,才得以进入,耗时太长,受行程与集合时间限制原因,选择放弃,准备以后有时间再游吧,只是在中国馆适当距离处留个影。因为每天晚上,要去上海的原南汇区惠南镇一个旅馆住宿,大巴车要开一个多小时车程。

中国馆的外观雄伟壮观,如同一顶华丽的帽子高悬,象征着神州大地的富饶和四面八方的繁荣。它以大红色为主调,彰显了中国传统的红色理念,充满了喜庆的氛围。中国馆的顶部设计如同经纬分明的网格,整体结构采用了不对称的平衡设计。这个建筑的建筑面积达到了105,879平方米,其结构体系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所用的钢材重量超过2.3万吨。

在国际展区,前后我们总共参观了美国馆、英国馆、法国馆、日本馆、俄罗斯馆、波兰馆、突尼斯馆、中非馆、非洲联合馆、卢森堡大公国馆、土耳其馆、西班牙馆、香港港、澳门馆、德国馆等,每个展馆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日本馆的科技创新、美国馆的文化多样性、英国馆的绿色环保,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在欣赏各国风采的同时,也感叹着世界大同的魅力。另外,还有世博会护照小本有4种颜色,每进入各国展馆出来,都要在护照上盖上各国展馆章,如果都参观完,所有展馆并盖满章的话,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
在甲辰龙年的大年初四,我时隔14年再次踏入了上海世博园区,这次是为了游览中国馆。世博会期间的中国馆现已转变为中华艺术宫,成为上海市的美术馆。游览时不走美术馆大门,出来时走美术馆大门出。而是绕过大门,从边上走入中国馆入口,过安检,门口有语音提示,参观《清明上河图》展览,需要在安检口处购票入场,价格为20元,其它展馆免费参观。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惊艳世界巨幅国宝画,《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

中国馆内不仅展出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还有互动体验项目。参观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游览过程中,仍可见到外国友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或参与互动体验,这不仅让更多国人了解了自己的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自信、开放的中国。

当我们按参观顺序,移步到清明上河园展区时,我被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深深震撼。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从农村到城市,从官道到巷陌,各行各业的人们忙碌其中。中国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清影像技术和动态捕捉技术,将这幅古代画卷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赋予了其新的生命。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科技的巧妙运用和创新。
《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场景,天蒙蒙亮时,商人们就已经牵着毛驴上街了,毛驴背上驮着各种各样的货物准备到集市上去卖。长长的队伍络绎不绝地穿过一个高大的城门后,就来到了热闹的集市。集市上的货物琳琅满目,有卖水果的,有卖早点的,有卖酒的,还有卖蔬菜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掺杂着各种叫卖声,热闹场面,构成满满人间烟火气。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园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宋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馆深深感叹,我们科技在引领生活,也方便了生活,上天、入海、陆地各领域无所不能。参观完展览,我站在馆顶,俯瞰着整个世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相互映衬,展示魔都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辉煌成果。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感到自豪,再次游历中国馆而感到幸运。让我深刻感悟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光大。文化交流也是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促进友谊的桥梁。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文化也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研习中医药。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今生宏愿足迹踏遍神州大地。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省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江苏省民协会员,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