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越六省的文化之旅(散记之七)
二月梅
登黄鹤楼、览东湖

到了湖北,肯定要去武汉看看,何况武汉又有很多的老熟人、老同事。2023年11月10日上午到达武昌,见到了多年没见到的老领导、老朋友,他们之中不少已当上了厅级领导,或一直在重要岗位上工作,但大家都还是一见如故,畅谈往事,畅叙友情,气氛热烈,令人难忘。

拜会了老领导和各位老友后,10号下午,我们即去登黄鹤楼。黄鹤楼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楼是1985年复建的。黄鹤楼曾有大量的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特别是有了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该楼更加名扬四海,被称为“天下绝景”。李白也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春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这都极大地增加了黄鹤楼的文化色彩。


黄鹤楼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飞檐五层,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正面悬挂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犹显大气、壮观。黄鹤楼内展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一层大厅正面墙壁上镶有一幅“白云黄鹤”的巨大陶瓷壁画,彰显了该楼鲜明的主题。二层镶有唐朝阎伯礼所馔写的《黄鹤楼记》,描写了黄鹤楼的兴废沿革,以及曾在这座高楼中留下身影的名人轶事。三层有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诗作。四层悬挂着很多的名人字画,记述着对黄鹤楼的无限赞美。五层即为瞭望大厅了,可一览楼外景色。



过去至少有三次登黄鹤楼的经历,那时尚年青并不感到太吃力,这次登楼已过了“耳顺”之年,每上一层就有些气喘吁吁,但仍然还是坚持下来了,最终爬上了顶楼。凭栏北眺,龟山蛇山相对,悠然而立;大江就在眼前,壮阔雄浑,滚滚东去,江面白帆点点,薄雾岚烟,特别是长江大桥,横跨两岸,巍峨多姿,伟人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愿想早已实现。临楼南观,整个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长江二桥的雄伟英姿,耸天秀美的的晴川仙阁,如烟似幻的晚霞秋色,都装点着这座古城的无限美丽。此情此景也激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滚滚诗意:
雄峙蛇山顶,擎天绕紫烟。
瞰临荆楚盛,隆佑大江绵。
太白诵佳句,崔翁吟美篇。
笛招黄鹤去,何日唱啼还。



次日上午,去看东湖。东湖位于武汉市中心东部,面积达33平方公里,有大小湖泊12个,120多个渚岛,湖岸线112公里,环湖有34座山峰绵延起伏,是武汉市最大、最美的自然景区。尤其这里还是毛泽东主席的故居之地,在东湖梅岭建有一座别墅,主席曾48次在这里居住,给浩渺的东湖平添了几多厚重的伟人气质。我们到东湖首先瞻仰了主席故居。


故居位于东湖北岸的小山上,是一座单层庭式别墅,古朴典雅,清静敞亮,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看过一次,这次再看格局上稍有变化,但内容更为充实完善了。别墅的一层主要展示了主席在这里工作、会见外宾及进行重大决策的情况。主席曾在此组织了对苏联的九评论战,特别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第二层展示的是主席的卧室、会客室及会议室,这些场所都显得简约简洁,再现了主席一贯的清廉、节俭之风。这次看主席故居深感主席的气场特别强大,至今仍让人肃穆凝神;感到主席特别的儒雅、厚重、稳健,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显示了伟人的风度和崇高形象。使我也再一次受到了热爱领袖的深刻教育。



看完主席故居,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乘车游览东湖的听涛风景区,当时天下小雨,风吹颇紧,稍觉冷寒,但雨中观湖也更加增添了几分惬意。这个景区以楚文化为中心,看到了屈原塑像、离骚碑以及气势磅礴的楚天台,特别是“行吟阁“更加彰显了厚重的荆楚文化内涵,阁名出自《楚辞·渔夫》:“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行吟阁”雄健俏丽,极富民族风韵。还有”长天楼“是一宫殿式建筑,望楼观湖,凭窗远眺,碧波万顷,实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东湖一游也留下了诗的情感,作词《青玉案·东湖》一首:
孟冬又踏东湖路。
冷已近,轻霜苦。
广水浩茫胧薄雾。
兰舟彩舫,楫惊灰鹭。
再览天涛妩。
锦芳梅岭何多顾。
屈子行吟出愁句。
太白鹰台嗟日暮。
巨人独爱,情盈江楚。
相念归何处。

(待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