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春归万物生,田野铺彩绸,鲜花似繁星,绿草抚人心。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杏花梨花开了,渐次绽放的油菜花,惹人常常闻香驻足,在一片花团锦簇里,人们都会感受到春的温暖、清新的气息,触摸到大地的美好与勃勃生机,辛勤劳作的人们书写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春苏万物染春光。家人和朋友这时都会照顾我喜欢采摘野菜的趣味,或是提醒招呼,或是相约同采,或是打听和提供采摘信息,我自然都会欣然领受众人的心意,走出门去,滿眼春色,迎着丝丝缕缕春风吹来的欢喜和希望,掬一杯春水,望望峻秀的终南山,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动觉去感受春天的到来。在挖野菜中亲近自然,丰富生活,享受大地的恩泽,给自己留下一份春天的印记,给春天的大地增添了生命的篷勃,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动留恋的时光。

我是在农村出生、吃着野菜成长的农家孩子,知道荠菜、水芹、白蒿、苜蓿、槐花……这些踏着时令节拍而生长的野菜,从某个角度说,可以看作是调整人们内在气息的良药,是大自然对百姓的慷慨馈赠,凝聚着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对穷苦人曾是一种可贵的生命之源。
“五岁食味难忘,七岁乡音难改。”童年时代的飲食经历,会深深融入到一个人的生命之中,以一种独有的情结,时时左右和影响着个人的飲食习惯与向往。到了我这个年龄去采摘野菜,品尝已不是主要目的,实是一种消遣,一种情感补偿。“几多乡愁涌心头”。嘴嚼野菜时,儿时吃过的味道会让精神回乡,乡愁得以短暂治愈,更加喚醒了对少年时光的深层记忆。那时,在和风吹送的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在淙淙流动的清水渠边,在杂草丛生的土堤河滩上,父母、乡邻耐心教我辩认各种野菜的特点,告知不同野菜的不同吃法。当我挑满一笼子绿茵茵的野菜、受到大人们的夸奖时,其兴奋之情至今记忆犹新,恍若昨天,常常让我心动不已。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我国乡村对野菜的采摘和食用史,经过岁月的浸润和积淀,已经超过了野菜本身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情感属性的生活符号,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史。过去农家谁没采摘过野菜?且以采摘多为荣,自然也反咉出百姓的辛勤劳作与生活智慧。我小时家道会贫穷,日常吃饭大都以野菜为多,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亲友,方能吃到久羡的蔬菜。那时,我一放学回家,母亲就会让我拿上铲子,提着笼子去挖野菜,也多是现挖现吃。虽然缺盐少油的,没啥调料,也吃得津津有味。
野菜,让古时王宝钏苦度光阴的故事在民间久久流传。新中国建立后,曾经的人们“慰劳军属把菜挖”,现今的人们也作为稀罕物送给亲邻,都多多少少蕴藏和演绎看暖暖的人间故事和世事变迁,让人增添了对生活的无限感慨与恋念之处。
如今社会发展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条件让身体健康达到更高的标准。原本菜市无人卖、被老百姓裹腹之用的野菜,已改变了“低端品”的身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与家人、亲友交往的一种重要情感联结,成为菜市上被人青睐购买的稀有品,成为人们寻觅生活情趣、改善食品结构、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口福享受。尤其是自挖自吃的野菜,更觉鲜味十足、香满春季、回味无穷了。现今野菜让人喜爱的程度,真是让人难以料想,思绪万千。
“食与理”相伴相生,不可分割。年年逢时釆摘野菜,也慢慢知道了一些有关野菜的相关知识。如野菜虽然营养丰富,却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特别是虚寒体弱者不宜食用;食用野菜要健康理性,重在尝鲜,不是吃“险”,品尝美味,勿忘放姜。又如采摘野菜要看环境,公路边的野菜受到汽车尾气或污水的侵蝕;有的田地里可能喷洒了农药;有的土壤还会重金属超标,这些地域都不宜采摘。在适宜地段采摘时要安全为上,多看看,多问问,勿去危险地方,避免跌绊。采摘野菜有趣有味,学会享用是锦上添花。在烹饪时要注意保持其“野味”、鲜味、美味,最好现采现吃,切忌贪多,也勿频繁食用,它究竟是野菜,不能代替日常食用的蔬菜。

春天是喚醒自然的口令,也是对我这类喜采野菜者的召喚。在采摘野菜中踏春、探春、寻春、访春,融入春天之美,体会到独属于春日的和熙阳光与温柔大地中荡漾的清新、温暖气息,会让人心旷神怡,沉淀为岁月过滤后的至美心境,享受到一段野菜飘香的充满生活温度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历
骆忠学,长安区人社局退休干部1965年8月考入解放军兰州测绘学院中级班,1969年6月评为技术员,1982年评为技术10级。1985年4月业回长安,先后在县直机关党委、人社局、老龄办工作,2009年3月退休。曾为西安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