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一个蓬头污面的16岁少年半截裤,上衣滥褛,到杏花村落脚,好心人让换了衣服,在两马家一侯家轮流打短,做活没有工钱,吃饭不掏饭钱,就这样的一直熬了几年活。有一回他替掌柜外出做完活,赶牲口往回走的时候却腿出烂伤,挪步疼痛难忍,伤口像鱼的嘴巴开合,店主说出“鱼口”。他让人把驴捎回去,他睡倒在了 客栈。病好后回家的时候却碰见了拉兵的,混熟了以后的三个 难兄难弟商量好,他们轮流站岗的时候,三个人一起把枪放在了门背后,就逃离了兵营,跋山涉水到了禹山以西徘徊,寻当地人引路才翻过禹山。谁知刚下山就被驻山陕二战区阎锡山的部队拦截在兵营,他成了做饭买菜的,部队开走的时候他逃回到了杏花村,白天就在村沟南的柏树坡上,瞅村上人来人往,他想家乡河南鄢陵县,西边千里伏牛山脉比这禹山大,却没有他的立脚地,逃到这黄河边还受害。不几天二战区的来抓人,保长和甲长出面,打发走了。他才放心了。韩城解放了,生活安定了。
1955年他先后把母亲及弟万顺、还有两个兄长的儿子接到了杏花村。他弟万顺和善待人,帮厨热情,子女各自成家,这是后话。

这一年他成了家。侄袁存生跟他在饲养组喂牲口。
有一天,驴娃子掉在了大水地的井里。那时候刚入社,牲口少,是生产队的宝贝。如有损失将会是重大的事件。袁存生竟然顺井壁溜下去,在井里扛抱起驴的脖颈,让头露出水面能够呼吸。于是他救驴的事一直就传到现在。
那个时候到处都在搞建设需要人,工厂招工,袁西坤就督促他侄存生在面粉厂当了工人。
袁西坤在饲养组一直干到土地下户饲养组解散。20多年间,他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名。以此来报答杏花村人。
他不分份内份外。给牲口添草,拉牲口饮水。忽然有丧事时他给事主挑着纸杂去行门户。他忙着填牲口圈,他忙出粪。忽然村有喜事他去抬轿,后来抬实摞。他忙给牲口炒料,他忙割苜蓿。忽然又去帮村人盖房子和泥。他去给牲口看病。谁有病他跑腿去请郎中或到通洼抓药。
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杏花村有个饲养员,他的名字叫袁老袁,他把牲口喂的滚瓜圆,他是一个好社员。
他从不为工分的高低而抱怨;不为别人过头的话而争吵。他的言行教育、熏陶了子女。他的子女为人善良,忠厚本分,他生命最后的一件事就是为家庭清扫时抱帚而逝,死的精彩,是积下福了。这一年是1998年,他78岁。
他侄存生的乡党妻子是个有文化的贤妻良母,支撑他在面粉厂工作41年。吃苦肯干,忠厚老实。获奖很多,最为出名的是救人临危不惧。一次是从涧南机井救捞出人,一次是从面粉厂水池救捞出人;一次是解下上吊的人;一次是把机器夹伤的人送到医院……

他2000年4月退休。逝于2022年2月1日,享年84岁。子女祭文有两段很真实:
赞父劳苦,成就突出。以厂为家,值班常守。以工为重,班长带头。以苦为荣,获奖志酬。
歌父德厚,善良为仆。尊老爱幼,仁里和睦。也曾落井,救起牲口。机井救人,楷模当树。
泣血祭父,为家心苦。为子女孙,心血容枯。劬劳寸地,节俭寸布。创家立业,绩效功殊。
他念念不忘的是他三大把他收到了杏花村,他三大念念不忘的是杏花村。
作者侯印来,韩城杏花村人,曾教小学初中高中语文。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语文学会会员。中语会教研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届理事。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记者、副理事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等。在《语文教学通讯》《德育报》等二十多种报刊发文约百篇,省级以上论文二十多篇,十多篇入选书集。参编出版书十余部,文章获奖三十余种,《新课程作文导航》一书,2003年获中语会"十五”课题专著一等奖,07年获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基金会科研论著三等奖。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台发文千余篇,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学者辞典》等。部分简介见《百度》《今日头条》等。
手机号;19945230575
维信:wxid_rc3l3lymiqoq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