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牛渠村吴姓郎君与杨坡村杜姓女士成为秦晋之好。择日迎亲时,意外发现杨坡杜姓院内有一个类似元宝形状的石头。石高约60厘米,长1.2米,厚约30厘米,大约有1000斤重。形状保存完整,无瑕疵破损。
下附原图

杜姓宗亲热情招待了吴家宾客。仪式之余,院内的石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古时放在家门口的上马石。
我回县城后查阅资料,又与历史文化爱好者讨论此“怪石”,原来是古代染坊用的踏布石头一一元宝石。因其形状似元宝石而得名。这样的元宝石又称‘压布石’、‘踹布石’、‘踩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大小不一,形状相近。
“踏布元宝石”最早创造于沿海地区,流行于唐代,兴盛于明清。
古代人们早期用树叶或粗糙树皮遮羞,后来进化用棉花纺线,纺花织成布匹,再做成衣服既能御寒又能防晒。后来又染色做成多样式的衣服,区分人种。
当时染布技术相对落后,染色过程比较麻烦。颜料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应有尽有。过去人们种过一种草,名就叫青,长成后,将青割下来放到用石灰加小石头砌的池子里捶,捶出的蓝色物体再倒入水中搅均匀,过滤除渣,放入布料,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晾干,就成了蓝色布料。
现在人们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言就出自于这里。染过的布匹做衣服容易出现“抽缩”“褶子"。工匠就把染过色的布料放在元宝石下,站在石头两头,扶着架子用两脚之间的协调度,调整元宝石旋转角度与速度,把布料上残留的颜料压出来,布会平滑平展又能伸长,做成衣服耐穿美观。如果需要量大染色布,就需要建立“染坊”,为大量生产就创造了“踏布元宝石”。操作的工匠要具备极好的体力和熟练的技术,没有多年时间经验积累很难完成此项作业。
具有踏布元宝石的作坊应该是较有规模的染布作坊。可见当时杨坡村的染坊规模不小,也说明杨坡村应该是方圆百里经济贸易交流中心。
目前,就洛宁县古代具有染坊的地区很少,王范镇发现一个。据说洛河南大原南湾古时有染坊,但没发现同样的石物。

杨坡杜姓宗亲能把古踏布元宝石珍藏如此完整实属不易,为杨坡村古代文物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河底镇杨坡村处于崤山南道,古丝稠路上,几千年前仰韶、龙山遗址,又新发现古代踏布元宝石,有力地证明了杨坡村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坡村村民热情好客,勤劳不息,拼搏顽强,智慧聪明。
相信在新的时代,有坚强村委、村支部领导一定会抓住机遇,开发旅游利用,把杨坡村打造成河底镇的文化乡村,美丽乡村!

作者简介:吴电智,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人,热衷于家族文化研究,现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