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桥上的栏杆”
特约作者:饶晓辉
近日,在快手视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某公司女老总,很形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和平时期的军人就像大桥上的栏杆,日夜守护百姓平安”。人们在赞颂女老总格局之大的同时,更为这个太恰当的比喻击节叫好。

视频所描述的情节大致如下:这位女老总和妹妹将豪车停在路边时,忽听“呯”的一声响,女老板下车察看缘由,原来是被一位年轻后生的车追了尾。见状,女老板对后生说走保险,吓懵了的年轻人赶紧央求道“别走保险,修车多少钱我来出,因为自己刚复退回乡,好不容易找的一份工作,车还是借工头的呢!”得悉眼前这位年轻人是个退伍军人,女老总默不作声开车离去。看到姐姐的车被撞坏,在得知肇事者是位退役老兵后,而放弃索赔,同行的妹妹心里有话要说:“撞了你的车,跟他是退役军人有什么关系?”“他当过兵,为祖国奉献了青春,这已经够赔了。”“可现在是和平年代,又不打仗”“和平年代的军人,就好比大桥上的栏杆。如果一座大桥上面没有栏杆,试问谁敢走在桥上?所以说,和平时期的军人就如同大桥上的栏杆,让人们过桥时感到安全、踏实。”
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军人却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回归社会,并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但是,一些退役军人由于缺乏专业技长,连找份工作都成了难事,更别说得到尊敬和重视。所以说,尊崇军人关爱退役老兵,需要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为其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战争年代,无需多言,老百姓都懂得军人的价值,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承平日久,不少人忘记了军人的价值,觉得军人没那么“可爱”了。这就像天晴的日子多了,我们慢慢地会以为天会一直晴下去,雨伞的存在没了意义,甚至觉得它还有点碍事。和平年代,误判军人的价值,不仅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
军人受尊崇,国家有力量,这是世界通行的规则。“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人民军队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并最终回归于人民。意识决定行动,在全社会立起尊崇军人的时代导向,需要全民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高度的认同感。这不仅有赖于每个人的价值认同,也有赖于全社会的氛围营造。尊崇军人既需要国家的大力引导,更需要全民对国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国家、军队、社会和个人共同构筑的“精神长城”。筑牢国防长城,就要抓好宣传教育,在全民族、全社会夯实尊崇军人的思想根基。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