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迷惘,矫情的"乡愁"
高增荣
刚看完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位文学博士的返乡笔记》。平台介绍"该文曾被两会代表热议,深刻入骨"。此文是2015年春节前夕,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在“我们的城市”的论坛上做了一场名为《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演讲,文章随后被澎湃新闻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市政厅”冠上《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的名字推送,迅疾在自媒体和各大网站流传,成为2015年初最热的一篇网文,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社会反响。2015年“两会”期间,该文得到两会代表的热烈议论。
我看到上述介绍,急切地读完了全文,感觉作者写得较真实客观,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如铁路交通、农民买房买车、衣锦还乡等。又反映了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但我直观感觉,作者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守旧,情绪较迷茫、悲观,对过去的时代有深深的眷恋。
这篇文章是2015年写的,作者说十多年前他在西北一所大学读本科,据此我推测他是八0后。他没有经历过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村生活,他从记事到读书时期,农民已经能吃饱饭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民才苦呢,与城里人生活差距乃天壤之别,温饱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农民一年到头靠杂粮充饥,住房也很拥挤,家里几乎没有桌子衣柜等木制家俱。我记得我家隔壁一个院子里,住着兄弟四人,每户仅有两三间土坯垒的厦房,吃饭是早晨喝包谷糁子、吃黑馍、就酸菜,中午饭吃汤面条,晚饭喝稀汤,吃黑馍蘸蒜。因买不起七分钱一斤的醋,就用凉水和蒜泥蘸馍吃。那时候有的生产队濒于破产,一个壮劳力一天挣得工分仅值五分钱,被戏称为"冰棍队"。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干一年,年终决算,还欠生产队粮钱,岂不是咄咄怪事?旧社会给地主扛长工,还能挣钱粮养活一家人呢!应该说,人民公社时期,大多数农村生产队和农民,已经破产了。怪不得邓公后来说"我们对不起人民。"
多亏改革开放,经过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农村经济快速恢复,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以我的家乡白鹿原为例,改革开放前的白鹿原,是西安地区最穷的地方,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缺衣少食,生活困苦。道路崎岖不平,遇阴雨天,泥泞不堪,难以行走,五公里的羊肠小道,须走近两个小时。自从国家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取消农业税的改革,农村经济得以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如今的白鹿原,果树遍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乡道有公路,村村路硬化,政府给乡村通了自来水和天燃气,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过上了小康生活。今昔比较,发展变化巨大,我作为过来人,绝不留恋过去,由衷地赞美今天的生活。
我猜测,作者是留恋过去农村的人情氛围吧。80年代农民还比较淳朴,老一辈人安土重迁,重亲情乡情,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这些对作者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吧。如今农村大多数青壮年进城打工,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产生了新的问题。农村的年节文化风俗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情有所淡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变是永恒的,人们心理上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不必为之大呼小叫,好像天要塌下来似的。这是知识分子的故作多情、多愁善感的无谓的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意义!你说你有乡愁,回忆起来,温情脉脉,蛮有诗情画意的,但你却把农民缺吃少穿,没有温饱,一年到头连白馍馍和肉都很少吃到的悲惨生活忘记了、屏蔽了,你这还是真实的历史吗?你的文字对现在的年青人,就是欺骗,就是误导,就是毒害!
我不否认现在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僻远地区有的农村农民生活还很困苦,但起码能吃饱饭了,有衣服穿了,有低保户和高龄补贴了,这都是进步。虽然确实不令人满意,还需努力改进提高,让农民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作者在文中引用一个农民工的话:"有一个打工者说: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宁愿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这显然是农民的糊涂观念!没有改革,你能吃饱穿暖吗?能自由地到城市打工挣钱吗?能在县城里买房住,还能买车吗?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但我感觉他要否定改革开放,希望社会倒回去,这是今天不少有文化人的糊涂认识。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生存都存在问题,还能顾得上讲亲情孝道吗?我们稍稍想一想,农民进城打工,不是政府的命令强制行为,而是市场利益的驱动,是中国城市化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结果。农民死守在农村种地,收入微薄,只能维持温饱,很难发家致富,盖房、买房买车,养家供孩子上学等等。是城市化的需要,给农民进城打工致富的就业机会。你不进城,守在农村,甘于清贫,没人逼你怨你,但你能耐得住清贫吗?你一旦进了城,背景离乡,干脏活累活,在所难免。因为城市里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很困难,农民工除了当保安,再没有其它较轻松的工作可干了,这一切都是目前无法改变的现实。
你不能既要挣钱养家、致富改善生活,又不想吃苦受累,付出牺牲,世界上哪有哪么多两全其美的事情呀!
其实,绝大多数农民是不会这样看问题的,因而他们是乐观的。面对这么好的农民,国家应该多想想他们的疾苦,多为他们干一些实事,不断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一些。譬如,让农民工住好一些,不拖欠他们的工资,给他们的子女创造上学的机会,为他们节假日回家提供交通方便等等。
实事求是地讲,如今的官场腐败、社会的黑暗面,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而是改革的不能深化甚至停滞造成的。而作者却看不到这一点,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是一个糊涂的知识分子!现在糊涂的文化人还是不少的,他们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给青少年讲历史真相,而是遗忘过去的苦难,甚至用诗情画意美化过去,简单粗率地用存在的问题否定今天,企图回到过去时代。这有可能吗?问题是他们的这些虚假的谎言,会欺骗不明真相的青少年,毒害下一代,也会迷惑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不知为什么,现在的网络平台,对此类文章很感兴趣,大开绿灯放行。而对那些冷静、理智揭露历史真相,分析现实问题的文章,极力阻止,常常以"违规"为由而屏蔽、删帖,真是令人不可理喻!
这样的大环境,使得那些持"今不如昔"观点的人胆子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理直气壮,甚至很霸道。最近发生的网上签名起诉莫言先生的闹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那些理性、冷静、客观看问题的人,往往被诬为"公知"、"汉奸"而如履薄冰,处境很为窘迫,成为社会异类。如此这般,真令人担忧!
扯远了,打住。回到主题来,如何看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要用事实真相来说明问题,让事实说话,说真实的话,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要为历史负责,更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对书法有兴趣,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