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据我查阅的有关资料介绍,水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举族大迁徙。这两次大迁徙分别为:第一次是殷商亡国之后,部分殷人南迁并融入百越族群,这便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迁徙。第二次大迁徙是公元前二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兵征剿岭南,导致水族先民举族第二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可以说是从百越分离出来,并由南方溯流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自此以后,开始逐步走向单一民族。
我们可以这样说,至此,水族的先民们经历了八九百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到了唐代的时候,便逐步发展成为单一的独有的民族。
时间到了隋唐时期,这时的湘、黔、桂边境一带统称为“溪洞”之地,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处于部落、部族阶段,此时相当一部分人都在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据悉,在《宋史》中,有关于抚水州的记载。先说明一下,这里包括抚水、京水、多逢和古劳四个县,主要都是今天的广西环江一带,当然也包括毗邻的贵州省荔波县的部分地区。从其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夹龙江居”的水族社会发展的轮廓。
我们探究水族的渊源,就当时来看这里的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平地一般广种水稻,有“种稻似湖湘”之记载。那时酋长居住的地方有“楼屋战棚”,并有栅栏护卫。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统治,抚水州的水族上层还组织地方武装,多次“犯边作乱”,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与此同时,水族的首领还私自铸造水书大钱等。为了防止水族人民再次与朝廷抗衡,宋王朝除改抚水州名称外,还有意识地把水族人民迁移到汉族的地方安置,这一决策的目的就是要分化瓦解水族社会的实力,从根本上消除西南地区的隐患,正是从那时候起,水族社会开始逐渐薄弱、衰落,从此,对朝廷已不再构成任何威胁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