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水平决定生命的高度
文应龙
小时候我们学过两个成语,一个叫“管中窥豹”,讲述的是王献之从竹管中看豹,只能看到豹的一小部分,从而得出豹的形状像一匹布。另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讲述的是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认为整个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
成语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世界很大,我们的认知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超然物外,有足够的广度、远度和高度。任何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很多认知的发展需要历史的演进。每个人都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应该虚怀若谷,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距是认知,认知水平决定生命的高度。沉迷于小桥流水情调的人,无法感知大海的惊涛骇浪与波澜壮阔;停留在半山腰不愿继续前行的人,无法想象会当凌绝顶的开阔视野和壮美景色。《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指出“认知革命”是人类进化最强大的推动力。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正是凭借自我认知突破,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人类发展。从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到四D打印横空出世,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从贝尔发明电话到华为5G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的每一次走向辉煌都离不开科学巨擎的远见卓识。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这两种人:一种人明明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满嘴跑火车,预测经济形势,点评政治人物,四处兜售观点。一种人习惯于躺在安逸舒适的世界里,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不愿付出,也不愿改变。遇到不尽如人意的境况要么自甘堕落,要么怨天尤人。殊不知,一直被自己的认知所束缚,看不到更高维度的世界,跳不出思维牢笼的禁锢,终究会成为管中之豹,井底之蛙。
我曾有过一次亲身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在一次小型的聚餐上,一个江西老表怒喷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他表示为了生育第二胎,不得不放弃自己在粮食系统的铁饭碗,背井离乡来到东莞二次创业。他颇为气愤地抱怨,连生育的权利都被剥夺,这个世界除了中国,恐怕找不到第二家了。他的话语未完,一位女士的情绪也被点燃了。她说亲眼见过她家邻居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人被抓了,家具被抬走了,房顶被戳了个大窟窿。如此不讲人性的政策,让人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随后整个餐桌的节奏被带动了,对计划生育政策攻击的声音此起彼落。在他们眼里中国仿佛成了人间地狱。
我不敢苟同。待他们的情绪倾洒完后,我适时地谈了谈自己的看法。我说我也只有一个孩子,我和大家一样也想多生一胎或二胎。但在过去几十年,人口的压力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包袱之一,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当下的人口可能突破18亿。大家想,我们还能过上现在这样生活吗?我们个人的牺牲,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顾全大局的不二选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与代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们这代人无需像红军一样爬雪山、过草地舍身忘死,也不必像志愿军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埋骨他乡。与他们生存都是一种奢侈相比,我们响应国家政策只生一个孩子的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先辈流血,我们享福;我们栽树,后人乘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如今二胎三胎都放开了,我们的代价不已成了下一代的福音?值啊!
也许我的观点有些道理,大家不再非议。餐桌的气氛明显转向了。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误导人的不是情绪和现实,而是人的认知。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视野、胸怀、格局、心态和能量。认知越低的人,盲点越多,目光短浅,冥顽不化。认知越高的人,思维开阔,境界超然,内心笃定。
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信息茧房”——人们关注信息,容易被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所牵引,对信息获取的广度、深度和高度,缺乏足够的自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被格式化。久而久之,这种格式化的思维就像缰绳一样把自己困住,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短视。走不出认知的固有定式,人生犹如戴上了镣铐,画地为牢,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跟认知博弈。认知水平太低,走走弯路自不必说,付出沉痛的代价也不在少数。我有一个老乡大学毕业后成了国企职工,本该无忧无虑地过上一辈子,因为自我意识比较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不是很深刻,与领导相处总是不太合拍,于是慢慢被边缘化了。日子过得不太如意。多年前,他被海南一个开发项目吸引了,他辞掉工作,带上所有的身家,只身前往,还不忘动员跟自己联系较密切的亲人和同学参与。大家猛然发现,那是传销的套路,纷纷劝他迷途知返,及时止损。但他执迷不悟,坚信这是人生的转机,一去不回头。两年后,他黯然离开了海南,落得个两手两空的结局。
方向重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认知左右命运。认知不到位,行动就会南辕北辙,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拼尽全力也无济于事。那些决策正确、投资靠谱或事业有成的人,往往都有非比寻常的认知水平。超出自己认知的事不要去做,即便成功也是偶然的,不会久长;超出自己认知的钱不要去赚,就算是赚得钵满盘满,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如数奉还,甚至倒贴一把。
人生所有转机都是从认知突破开始,要想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最美的自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认知提高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读过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阅读的广度决定认知的广度。当知识广博了,功底深厚了,自然就会融会贯通,一旦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便具备了高度的认知能力。
第二,做过的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知属于理论,能力来自实践。提高认知不能纸上谈兵,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并不断反思总结。成功是前行的动力,失败是人生的资源。
第三,走过的路。“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一个人的阅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现实世界里,阅历比学历更重要,见识比知识更有价值。人生的每一次远足,都是心灵的洗礼;人生的每一次跌倒,都是认知的觉醒。
第四,见过的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见过俗人,方知智者;见过小人,方知君子;见过能人,方知平凡;见过高人,方知渺小。跟有光芒的人同行,和有本事的人交往,同有见识的人对话,与有结果的人为伍。那是认知的天窗,是人生迈向更高层次的天花板。
第五,悟过的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知水平高的人,一定善于思考、提炼和总结。学过的东西会慢慢遗忘,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才会铭刻于心,付诸于行。一个不爱独立思考的人,终究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一个习惯于人云亦云的人,注定会在他人的世界里随波逐流。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正视自己的无知,消除固有偏见,才能发现事物的真相。长于自我反省,善于自我否定,敢于自我革命,勇于跳出自我狭小的圈子,去吸纳无边无际的智慧,吸收无穷无尽的能量,终会助我们摆脱思维的囚笼,展开认知的翅膀,去拥抱浩瀚的星辰大海。

作者 文应龙,湖南醴陵人,现住广东东莞市。政治名师,知名校长。是一个有独立思考、有良知担当,愿传递人性温暖、人生智慧和社会正能的教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