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轶先生《孟春杂咏》二首简析
王楼(内蒙古)
孟春杂咏
木子
一丝暖意蛰虫醒,万里千声雁阵来。
九尽家山春色浅,无妨接踵看河开。
孟春杂咏
木子
雨霁初晴见艳阳,柳眉杏眼巧梳妆。
蚁虫出洞寻春色,小草抽芽送野香。

李轶先生擅长七绝写作,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取材于切身的现实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多用白描手法,不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却耐人寻味,读后画面萦绕脑际,久久难忘,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似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朴素而又典雅风格。这两首诗正是这种风格的典范。
第一首,一二句“一丝暖意蛰虫醒,万里千声雁阵来”,这两句暗扣题目“孟春”,上句“一丝暖意”点明冬去春来,“蛰虫醒”告诉读者惊蛰节令已过,进入初春,即孟春。第二句再用大雁归来作春天到来的见证。“万里”极言大雁征程之遥,“千声”则说归雁众多。三四句“九尽家山春色浅,无妨接踵看河开”,上句用“春色浅”三个字再次照应题目“孟春”,“浅”字用得帖切。下句与上句构成转折关系,说可是不能赏大好春光无妨,我们可以去赏大河流凌的壮观景象。句中“接踵”二字勾勒了一幅看河开的人络绎不绝的画面,“河开”二字又使读者想象到大河流凌,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
这首诗字字句句紧扣诗题“孟春”,无一赘词余句,语言朴实简洁,但意象鲜明,且有画面感。真正体现了朴素而又典雅的风格。
第二首,一二句“雨霁初晴见艳阳,柳眉杏眼巧梳妆”,首句点明气侯背景,即雨过天晴,艳阳高照,笫二句描写柳和杏,先用两个比喻,把柳叶比喻为眉,把绿杏比喻为眼,然后又把柳叶,酸杏人格化,说它们“巧梳妆”,赋予了柳叶.毛杏以人的行为。仅七个字,把柳叶、毛杏描写得形象鲜明,活灵活现。而如眉的柳叶和似目的毛杏正是孟春的象征,暗扣诗题。三四句“蚁虫出洞寻春色,小草抽芽送野香”,这是一组工整的对偶句,上句说蚂蚁、昆虫都走出洞穴来寻找春色,暗示刚过惊蛰节令,照应题目孟春。下句“小草抽芽”也是暗扣“孟春”二字。这两句说蚁虫寻春色,小草送野香,把蚁虫、小草都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文字很朴实,几乎都用口语,没有一个生僻字眼,选材都是作者身边的景和物,但读来并不觉平淡,不管是巧梳妆的柳眉杏眼,还是寻觅春色的蚁虫、送野香为小草,都有鲜活的生命,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正是作者朴素而又典雅风格的体现。
我喜欢这种风格,但想学又学不来,可能是思想境界、文字功夫所致吧。
(202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