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曾相识燕归来》(厚重的余荫山房)
文/ 陈慧飞
1月17号上午,在周智主任,李莉老师等陪同下省作协30名新会员共赴余荫山房采风。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由清代举人邬彬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并在同治十年(1871年)完成。它以其精致细腻的布局和巧夺天工的设计而闻名,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大约1598平方米,拥有丰富的园林元素,如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梁以及山山水水等,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迄今153年历史。
“潜居邬公祠”屋宇上下,雕梁画栋,龙狮镇宅,鸟飞兽走,物种安详,一派古朴遗风。门楣两处一副金字红联:南山春满,东陆阳开。寥寥八字揭示了余荫山房几度虹霓霞辉的鎏金岁月。

旁边的“善言邬公祠”代表邬公祠最高门庭的形象,听讲解小姐姐说:这里曾经只有举行喜庆活动时才会打开此门。
我们从此门鱼贯而入至君安堂,君安堂以祭祖为主。在这里,女性不能参加祭祖。堂内,有清.咸丰帝圣旨中对邬氏家族的表彰。享堂内还陈列着一副难得一见的圣旨木刻匾,为清咸丰皇帝诰封园主人邬彬及其父亲、祖父为通丰大夫(从二品),诰封园主祖母、母亲和妻子为夫人的三道圣旨。

行至深柳堂,青砖叠印,幽静怡人,大有一入豪门深似海:“山馀受月三弓地,房荫停云一径幽”。深柳堂原为园主会客之所,取名沿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它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形制歇山,堂外开阔廊檐和庭阶直透池面,外表华丽,内部装饰精细,富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
临池别馆外,有邬彬亲自种植的炮仗花。火红的炮仗花经年不谢,流转岁月150多载。睹物思人,场景再现,似曾相识燕归来。
更富诗意的是玲珑水榭。玲珑水榭为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窗户八面开启,玲珑通透,置身水中,是园主人邀集骚人墨客挥毫雅叙的地方。百多年前,这里风雅不俗,必是心澄彻透,雅悦去燥。挥毫绎就,佳句抒了。虽然时过境迁,主人家的灵魂依然还在。
西南面的红拱桥,亭南外的腊梅树,东面的金桂,北面的兰花镜,曲水池上孔雀亭,一雌一雄正相守,彩屏半开不随人。

清幽环绕处,荷花玉兰、鸡蛋花、大佛肚竹、黄兰树、银杏、红茶花、三角梅、金脉爵床、葵树等将岭南园林“高树深池”的传统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植物造景的最佳效果。此外“夹墙翠竹”更是余荫山房一道别致的景观。
船厅上二楼处,有小姐的琴棋书画室“听雨轩”,别称“瑜园”。其不仅继承了小巧玲珑的园林特色,自二楼平台上俯视,园内景色及余荫山房的亭榭台阁及山石池水,均可饱览无遗。庆幸的是:邬氏子孙把这份人间臻品谨献给国家,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成为世人世代仰慕之风骨。
独上西楼,临高俯瞰,余荫山房尤其碧岭滴翠,迹绝喧嚣,奢华而不失清幽。其始于明,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李渔著的《一家言》。即“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弹丸之地,把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莲包含其中,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衬托。行至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曲径幽深。 又“书香文雅”不离居室。满园的诗联、佳作文采缤纷,堪称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之作。

余荫山房像一幅古典画卷,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玲珑隐舍,花鸟成趣深深院,演绎了老祖宗们齐家有方的智慧。厚重的余荫山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园景的历史文化中虽只是凤毛麟角,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物资文明透过其廊桥的廊檐和廊柱用镂空图案花纹的木雕挂落装饰,也将成为世界园艺之林优美的一笔。
2024.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