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亦情人节
作者:陈怀志
春节刚过,喜庆气氛尚浓,元宵佳节又卷起珠帘,向人们招手致意了。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世人皆知,而称其为“狂欢节”“情人节”“团圆节”,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其实,中国的传统佳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情故事枚不胜举,堪与西方“情人节”媲美,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爱情故事,可谓俯拾皆是。
西方情人节源于古罗马一个深情的男子瓦伦丁,天天等待远方的心上人,结果自己结成了冰,变成了一尊雕像的传说。此类版本,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触目皆是。“望夫石”“望夫冈”“神女峰”“格姆女神”“牛郎织女”等传说,可谓情意缠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传颂古今、永世难忘。
数年前,红豆杉集团举办“七夕·相思节”诗词大赛,特等奖奖金20万元。结果,老诗人刘征凭一首长诗蟾宫折桂,名列榜首。他为什么能捧大奖载誉而归呢?就因为他的诗讲了一个令人久久难忘的爱情故事。故事大概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统(501-531),即昭明太子编写《昭明文选》,困倦时常到太湖边散步解乏。有一年的元宵节,他在观灯时巧遇一个年轻貌美的尼姑慧如,慧如也见到了萧统,两人一见钟情,花前月下一番私语,定下了终身。然而,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太子怎能娶尼姑呢?豪门与出家人的婚姻,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结果,慧如思念太子,萧统思念尼姑,双双成疾。两个月后,慧如含恨驾鹤西去。萧统闻讯,悲痛欲绝,抱病步入尼庵,吊祭自己的心上人。一番哭诉后,他在尼姑庵门外亲手种下两棵红豆杉,并将尼姑庵改名“红豆庵”。从此,萧统闭门谢客,完成《昭明文选》后不久,就含怨撒手人寰,卒年仅31岁。后来,萧统种下的两棵红豆杉渐渐长大,枝叶繁茂、红果累累,更为神奇的是,两树树冠弯垂,串联一起,难解难分,应验了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誓言和悲伤。如此纯洁、坚贞的爱情故事,瓦伦丁岂能与之相比!
元宵节又是中国的“情人节”,古已有之,并非空穴来风。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是不允许年轻女子轻易外出自由活动的,只有元宵节期间,才可以借“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结伴同行,走出家门,和男人一起观灯赏月、嬉戏猜谜、自由自在、欢声笑语。碰到这样的好机会,年轻男女还少得了花前月下谈情说爱、自己物色对象、私定终身吗?在中国历史上,正因为有不少未婚男女借元宵节的浪漫情结喜结良缘,才使中国文化有了广阔天地,而产生浩如烟海的、渲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诗词歌赋、传奇戏曲。
广东潮州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描写的就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两个年轻人元宵节相遇,一见钟情。《破镜重圆》讲的就是隋朝初年(581年后)乐昌公主与丈夫陈德言因元宵节观灯而重结连理。川剧《春灯谜》记叙的同样是因元宵节相识,致使明末清初宇文彦、宇文羲弟兄二人与韦影娘、韦惜惜姐妹二人分别结为夫妻的故事。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熊龙峰的《张生彩鸾灯传》中,就将因元宵节观灯,使张生与女尼姑、张舜美与刘素香两则爱情故事呈献给读者。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借元宵夜到菜园偷葱偷菜、期盼“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得到终身幸福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男女谈情说爱、相识相知的爱情诗词更多。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女诗人朱淑贞《元夜》“火树银花触目红,接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常赏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等诗词,就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元宵节情人幽会、自由接触、表达爱情的情景和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
以上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足以证明,元宵节不愧为“七夕相思节”之外,中国又一个“情人节”。值得提及而令人惊讶的是,数年前,中国的“情人节”与西方的“情人节”竟然重合在一起了!笔者查《万年历》发现,自1914年至2014年的百年间,中国的元宵节与西方的情人节同是一天的年份只有5年,每隔19年才能巧合一次。人生百年,才能同度两个“情人节”5次,怎能不令人唏嘘、感概不已呢!但愿国人不要冷落自己的“情人节”,而在吃元宵、赏灯月、猜灯谜、重亲情、增友谊中,发掘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为祖国的传统佳节鼓与呼!
草就《元宵节畅怀》一首作结语:
情人佳节在何边?华夏上元千百年。
灯火阑珊寻倩影,黄昏安静抚心弦。
相思正好抛红豆,眷恋何妨展玉笺。
万里晴空明月照,春风呼唤大团圆。

陈怀志 1945年2月生于云南石屏。迄今在全国300余种报纸、杂志、书籍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明代王廷表传奇》、小说选集《清河缘》、130首诗词入编《诗书画三人行》,待出版散文集《文心琢玉》、诗词集《倾听天籁》、古籍评赏《杨升庵王钝庵双百梅花诗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