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迁碑>技法汇释》 刘明虎著

刘明虎先生
《<张迁碑>技法汇释》这本书该火
——访作者刘明虎
中国美术市场报总编 李桂强
近日,有一本叫《<张迁碑>技法汇释》的书一上架就火爆,购买者众。由于我与作者是战友也是书友,阅读后便第一时间写文章推介这本书,但没想到这本书竟然比预想中更受热捧。于是,我带着好奇采访了作者刘明虎先生。

封面
记者:刘老师您好!您所著的《<张迁碑>技法汇释》一出版就受到众多读者追捧,能谈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吗?
刘明虎:学习《张迁碑》的朋友比较多,有这个需求。而我重视单字研究,这是最符合读者自我提高和自我认可的策略。可在此之前市面上这方面的内容是空白的,非常可惜。再者,我发现不少初学者学习《张迁碑》的具体方法不正确,浪费了时间,还影响学习体验,我希望写这本书帮助大家。

内页
记者:明白了,您是从需求考虑的。那么,您前面提到的初学者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能谈具体一点吗?
刘明虎:好多初学者学习《张迁碑》是从头练到尾,这种方法见效慢,体验也不太好,因为关键是要找到并顺着里面的规律来学。
从效果上讲,初学者普遍把《张迁碑》写得比较平正,跟印刷体差不多。一方面是我们从小接触的汉字都是印刷体,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初学者没有用心去观察点画的笔势,这需要辅导大家注意这些问题,提前规避。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初学者缺乏辩证思维。书法艺术有各种对比关系,比如“中宫博大”是《张迁碑》结字的一个特点,所以《张迁碑》的单字就像是一个个胸宽腰粗的壮汉,是雄强的。同时《张迁碑》又有一部分字中宫是收紧的,这样整体效果上就有收放对比。

内页图版
记者:刘老师点的这些问题很有针对性。那么,您认为初学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刘明虎:我写的这本书,在对《张迁碑》每个单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同类项合并的方法对技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张迁碑》用笔和结构的规律,能有效地帮助大家在学习中观察点画的笔势,同时潜移默化地从感悟开始体验每个字的收放、粗细、大小、俯仰等多种对比关系,从而更好地感悟书法的艺术魅力。

刘明虎文章
记者:所以,朋友们都说这本书出的很好、很实用。我想请问一下,这本书的装订比较特别,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刘明虎:这本书采用裸脊装订法,可以平摊打开,目的是方便读者使用又不至于损坏。

版权页

封底
记者: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您对书法技法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很强,能谈谈您的学书经历对写好这本书有什么帮助吗?
刘明虎:成为书法爱好者或者书法家,大家的源头都不同。我学习书法首先是来自家庭的影响。我父亲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在那个年代传承了一些古风,我很喜欢,自然跟着练习。到我上小学时,毛笔写字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系统学习的好处。到读初中高中时,由于我在同学中是字写得好的,所以学校就把办黑板报、墙报的事交给我。入伍参军当战士,军营大门的对联、礼堂开大会的会标,都是由我来写。直到后来,真正专业的书法学习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我的这些经历,从小地方到大平台,从喜爱到专业,走过弯路但也有回头总结的感悟,使我对初学者遇到的问题看得比较清楚,因此写书的针对性更强。

刘明虎书法
记者:刘老师,刚才听了您的介绍,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您著的这本书,对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张迁碑》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您再接再励,出版更多这样受欢迎的书。谢谢您。

李桂强总编与刘明虎先生在广州留影
采访结束的话:对刘明虎先生我是了解的,我们曾在大军区机关工作,时有交流。他平时很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在职时忙于工作,几乎没有在书法圈露面,甚至很少人知道他在研究书法。但是,他的工作经历、理论水平和深入研究问题的作风,加上跟名师学习书法的经历,使他在书法艺术上厚积薄发。通过采访,我找到了这本书为什么“火″的理由。
2024-02-28 于羊城
图片提供:刘明虎
责编:文隽
★多谢关注,感恩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