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这是一句充满了神秘与深邃智慧的成语。
现代人学习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一对情场的怨男怨女贾宝玉与林黛玉家喻户晓。作品中的一些名言锦句不时又有人翻岀来。如爱河情海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又搞了句对仗的句匹对,"繁华三千,只取一瓢饮悲欢"。作者曹雪芹写人的心理画虎画骨,能挠到穴位的极痒处。描写生死不离的爱情钻到了骨髓里的折磨人。到头来终演悲剧,让林妹妹郁郁寡欢得病夭折。
其中有纨绔子弟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对话,贾宝玉就引用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意思是对她爱之深,纵然天下有多少江河湖海,这一瓢水足矣。有多少繁华和漪丽,我全不在乎她们的美色。爱情始终不渝,而愿只取一瓢水饮悲欢。这一瓢水饮的,成了男欢女爱的终极表答。结果是林妹妹落花飘自怜,贾宝玉却活的好好的。倒是这句"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成了文人墨客写爱情题材不可逾越的金句。比海誓山盟之类更具情感杀伤力。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300年前的人物,"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的描写带来文学人无尽的想象力,但不是老曹的文句专利。早在他之前的约200年前,明代的吴承恩写了部脍炙人口的章回体小说《西游记》中,老吴就引用到了弱水三千。"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弱水,一般指很微弱的水流,船舟不能行,最多可容小皮筏渡过。用到文字中,泛指充满危情的险滩小河流。三千,是说很多很多的存在。佛教用语多,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无边无数无量的宇宙。
早《西游记》之前,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有类似的描写,"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蓬莱仙境可不是轻易到达的。不经千难万险的渡劫门儿没有。
更早一些的引用"弱水三千",是有人说屈原的《离骚》。"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吾宁饮长河而死"。经查屈原的原作品,没有这句话。应该是后人的生发创作了。
弱水,古代有地名,在陕西省。弱水河,本人前几年去过内蒙古西北角的额济纳旗。国内有两片最美的胡杨树林,一片在南疆的库尔勒,一片就在额济纳。额济纳胡树林生长在充满诗意的黑河两岸。黑河在古代曾叫过"婆夷河""弱水河"。弱水流向湖泊"居延海",给额济纳增添了美不胜收的佳景。
但这个来自祁连山的弱水,与"弱水三千"没任何逻辑关联。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的故事也不是来自屈原的《离骚》。比屈子更早300年,喜马拉雅山那边的尼泊尔一位圣人乔达摩·悉达多岀生,他就是被后人膜拜的释迦牟尼佛祖。佛祖受尽磨难,终于开悟,为人类点燃了一盏思想的明灯,茫茫长夜有了指引。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佛祖在云游四方时遇到了这么一个人。他坐在菩提树下,愁眉苦脸,心思百结的样子。佛祖是谁呀,只须打量少许就把此人看的通透。于是佛祖靠近他身边,和声细语的问候过了。聊了没几句,佛语微笑着,你看你活的不缺房子不缺地,钱也不缺花的,家里还有漂亮贤惠的妻子。要啥有啥不缺啥,为何还如此不开心呢。那人叹了一口气,唉,正因为我什么也不缺,活的很无趣无聊,什么也不稀罕。不知道如何取舍了。

呵呵,佛祖笑了。"我给你讲个故事听吧。曾经有过一次,在路上遇到位陌生人,他脸色苍白,气喘吁吁,长时间找不到水喝,快渴死了。佛祖油然生怜悯之心。他当然神通广大,移山倒海全不在话下。于是他的宽衣袖一拂,瞬间一座波光粼粼的湖水岀现在眼前。那位饥渴许久的汉子大吃一惊。愣了片刻后,他照旧坐在那里,一瓢水也懒的喝。佛祖奇怪了,不是渴的要命嘛,一湖水给你了,什么意思啊。那人说,湖水那么多,而我的肚子这么小,既然不能一口气将它喝完,那我就不如一口也不喝。
佛祖讲完这段经历,摇一摇头。然后轻声细语的对菩提树下苦恼的人说,"你要记住,你的一生中可能遇到许多许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的好好把握住一样就足够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佛祖离开了菩提树走了。那个苦恼的人恍然大悟。天下美好的东西太多了,知足就是美好,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醍醐灌顶!望着消逝在远方的佛祖,他充满了感激之情。这可不是一般的教诲,寥寥数语,解开他的生命之惑,点化出他生命的去向。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真正的内蕴来自于释迦牟尼佛。这句话充满了哲理智慧,是给迷茫人类的开示。生命苦短,身体所需的东西实在微不足道。而自私,贪婪,占有是人的天性。不说拥有江河湖海,一汪弱水中取一大瓢肚子都放不下。可是人就是不自足,自寻烦恼,从小到大梦想把大批好东西揽到怀里,真正的可笑至极。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面。但他"弱水三千"的引用,容易将读者带向偏颇。弱水三千只为你一人饮悲欢,不过描写的一对小说中的男女依托终身的爱情而已。皮毛的光华,容易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的深邃哲理掩盖。

本人煞费苦心的研考"弱水三千",并不是企图做个书虫,想榨出字眼里的油水。圣贤文豪们引用弱水架构文章,岀发之不一,做了各自的语言和思想工具。
今日里重温"弱水三千取一飘饮",却是现实社会亟需的醒脑剂。也让众网友明白,佛祖讲岀来的成语故事是真正的原始版。大彻大悟的释迦牟尼佛读懂了人性中顽劣的"贪,嗔,痴"。特别是一个贪字,把多少人带向万劫不复的悲哀境地。
2024年的大年刚过,互联网上的见闻汇聚了社会万象。抖音号,视频号上记录了无数个家庭的过年情景剧。春节本是万家灯光灿烂,天伦之乐的人间喜剧。隔代的缘亲从四面八方归根到长辈身边。享受那种团圆团聚的幸福感觉。可看到不少的人家在喜庆的节日里不断出故障。浏览过之后,发现这些个不愉快的根由不外乎在拜年的过程中,归纳为主要的情节出岔子。如送礼品,压岁钱的红包,亲情之间的远近疏离等。有的人更奢求清静,不拜年,不走动,连亲戚也懒的去认了。口号是将自己活好,就对的起生命和世界了。
疫情3年沉寂,今年各地也没有放开鞭炮的禁令。但全国各城市都似乎憋足了劲儿要释放,霹雳火燃烧的不同寻常。各个景点也少有的爆棚。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生的重要节点,到底过年过什么。之前贫穷短缺经济的年代,一家人围到桌上吃一顿饱饭就满满的都是热情,拿到5角钱的压岁钱也是开心。真是穷治百病,富生千愁。现在山珍海味不香了,拜年红包的钞票4位数5位数的攀升,娱乐的花样眼花缭乱。爹亲娘亲不如手机亲。鞭炮响过,红绿彩旗飘过,一切又打回原形。人们却觉得疲惫不堪,十分的不尽兴。漂泊一年的归来象经历了空落落的一场梦。
这时候我们若咀嚼一遍"弱水三千只取一飘饮"的话,看会有什么启迪。
人们把世界腐朽的罪恶归咎于资本,而人的道德沦丧归咎于自性的贪婪。所谓的沦丧,人们议论的世风日下,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是街上扶不扶老人,彼此关爱的不足等。实际上公德堕落就充分的演绎在每家灶台边的烟火生活中。若过年只取一瓢饮,老小围绕孝顺与暖情表演,全体人家自然会喜乐开心。如果这个世界普遍的量子纠缠在红包,礼品以及虚套礼节上不走心,不过情了,过年的文化就彻底被扭曲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悲哀。这年代的人,付岀很难。只是喜欢没有了爱。什么都想揽入怀中。对物质的贪欲快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人的自私贪婪,占有欲是不断放大的。社会风气不好,个人也不会有什么幸福感。许多人慨叹,这年是越过越没味道了。雪山崩塌,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国有国的责任,长者有长者的问题,每一个人呼吸的都是集体营造的空气。
搬出佛祖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意在呼唤人们做一次辨析思考。生命的意义若沦陷在物质中,一辈子被财富物欲绑架,没有升华的精神白痴,将和真正的快乐无缘。生命不容易啊,美好的东西抓住一样,上天就待我们不薄。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曹雪芹的《红楼梦》喻意爱情只是浅薄使用。哲学,任何人间的学问缺了哲学就是无头的苍蝇。哲学揭示的是活着的明晰目标。
除了启发我们止贪知足,"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对我们经营人生,经营家庭,乃至经营事业,经营企业,更是充满了智慧的启示。人生苦短,聚焦有限的能力精力做好一件事足够。别朝三暮四,勾揽八瓣。专攻一技,术聚一招。你看大的成功企业家,都着力于"一瓢饮"。曹德旺只做了一款玻璃的产品,董明珠一生围绕着格力空调使劲。任正非30多年不换舀水的瓢,十几万人只朝着通信科技一个城墙垛口冲锋,所以登上了行业的金字塔尖。

人生是大海,事业是珍珠。活一辈子若捞住一颗,我们的生命就足够富足。
弱水三千,一瓢饮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