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木秉凤散文诗选 1072
鹤唳华云哮,志高与天同

鹤唳华云哮
志高与天同
寒暑二十载
衷业就雏形

黄牛不言苦
更深灯下读
不闻烟火事
心路甚于途

《易经.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问题恰恰成为世界哲学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争议问题之一。我们知道,近百年来世界进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度混乱期,文化冲突、宗教冲突、哲学冲突、文明冲突、意识形态冲突已经成为世界各类冲突的思想乱象之源!而中国哲学自古讲究“道以一贯之”的基础上的“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阴阳互动中寻找动态平衡与和谐共存,这为中国哲学引领世界哲学发展方向与哲学互鉴提供了道义基础及共荣共存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为世界谋大同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源泉。
哲学是什么?简单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但西方在哲学二元论上却存在非敌即友、非此即彼的错误认识,这也为近代以来哲学冲突、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冲突及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重要根源。《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晦极生明,阳复而治,总 书 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中国文化建设及服务世界文明互鉴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什么?古人用“文以载道,大化天下”高度概纳了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是以其承载的价值、道理、思想来教化世界,修养自我,并升化人类灵魂的高度与厚度。不管是社会主义文化还是资本主义文化,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国家文化,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哲学文化,无论是圣贤文化还是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方水土长期蕴育出来的精神成果,都应彼此受到相互尊重。文以载道而化天下,世界一切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都具备化民成俗、化枭成凤、化邪成正、化恶成善的的功用,这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道义基础。
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承传的古老文明,支撑中华文明的中国文化具备“以一贯之”的道化能力。 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特点就是包容与互鉴,其中《易经》不立文字,而用符号解读宇宙世界与人生百态,易经伟大之处就在于不落入文字的窠臼,以太极中两个对立阴阳符号的千变万化来“以心传心”,以文化民!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学说,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而科学所揭示的往往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等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义,如果说哲学是普遍的,那么科学就是具体的。哲学对科学进行概纳和升华,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科学对哲学进行细化和分类,从个别领域去体现哲学的一般规律。所以说,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宗教则将哲学研究的宇宙本体,自然现象象和一般规律进一步上升为一种文化信仰,以体现对天地的敬畏和崇拜,然后由外向内,由宇宙的广度转化为灵魂的深度。从这个角度分析东方文化,由中国易经文化孕育出的东方思想,从广义上讲即不是宗教,也不是纯粹哲学,又不像科学,但易经本身却有着宗教的高度,而且有哲学的辩证,还有科学的应用,可以说易经文化正是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与哲学源头。
易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易经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易经》被诸子百家共推为百经之源的主要原因。其实宇宙的问题就是“大与小“的问题,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是道与术的关系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古军事家《鬼谷子》曰:“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从点到面,从面到点。“小与大”这就比如个体与宇宙,“小与大”仅仅是“一物两表”,即一个事物的两种表达方式,也是能量与现象的问题,而宇宙能量却浑然一体,这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讲,我就是宇宙,宇宙也是我,天人合一,色空合一,有无合一,大我小我合一,私与公合一。
儒家四书五经,《易经》为五经之首;道家三玄即《道德经》《易经》《庄子》等,而《易经》为三玄之首。《道德经》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易经文化是大道智慧的化身!人与人的差距不是财富多寡,不是地位高低,不是权力大小,而是来自于先天本然与后天所以然的智慧与愚昧!文化修行就是文化修养,就是灵魂自修,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修道过程,从福德向功德的转化过程,从烦恼至菩提的升化过程,从凡夫致圣人的修正过程,从小我到大我的拓展过程,从小私到大公的开发过程,从小心到大心的扩量过程,从迷惑到觉醒的悟达过程等等,这就是文化修养的内容。
《中庸》开篇便曰:“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什么是“天命之性”?就是宇宙本有的东西即本体,什么是“率性之道”?是宇宙有序性的东西即规律,什么是“修道之教”?就是通过宇宙规律认识到宇宙的本体,就是人类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认识宇宙本体及其规律,开悟人生启发智慧,也就是悟道。老子认为从小私到大私的修行过程就是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性,修就是修正自已的错误行为和不当理念。其实,道心本有,何来以假修真?若从深层说,肉体与本心,原本一体无别,正如大海与浪涛,云雾与雨露,影像与银幕,好似有二,实则为一。
如何解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与器的对立其实就是“小我”与“大我”之别,“小我”是个体,“大我”就是宇宙,从小我到大我,“我”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大我”是永恒不变的无形无像的,因为它“无形”所以能化现各种有形,因为它“无像”所以与日月同辉,乃天长久视之道。“小我”如一滴水,“大我”就如海洋,然而海洋中的一滴水,如果不从内心理念及行动上脱离海洋,那么这滴水就永远不会干枯且与海洋万古长青!小我与大我,就是现象之有与能量之无的关系,一切现象之小我最终化归能量,而一切能量又将显化小我之万象,这就是能量与现象的无限循环,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20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三木秉凤杯”第十九届全国大型征文活动正在进行中……

征文种类:
现代诗歌、古诗词、散文,小说共四类。
二、征文要求 :
1. 现代诗歌类限投3首,没有字行限制。
2. 古体诗词类作品限投3—4首。
3. 散文、书评、随笔、杂文等散文类作品各限投1篇,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4. 小说类作品,包括即微短小说,也包括中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或选段,但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短小说不得少于三百字.
5. 戏剧作品征文标准参考小说作品。
6. 参赛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同届征文中作者向多个诗文类种投稿,只限领奖一次。
三、投递要求:
1. 来稿请发裸文,并注明“三木秉凤杯第十九届征文”字样,无标注者将视作普通来稿不予参评。
2. 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并将作者真实联系方式主动告与征文主编,以备联系,暂无证书及奖杯。
3.评奖结果公布只按投稿时微信网名,敬请作者不要轻易修改自己的网名。
4.一经投稿,不管是否获奖,除政治原因外,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主编删除。
四、征文时间:
5. 本届征文计划2023年8月1日起至2024年1月底 截稿。
6. 阅读量与系统后台统计不符的一律视为购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永远不得参本平台的赛事!
六、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3000元。
一等奖5名:奖金600元。
二等奖30名:奖金200元。
三等奖100名:奖金100元。
优秀奖200名:奖金30元。
鼓励奖300名:奖金10元。
投稿处:主编,希望之梦(木易)
微信:yangrrong123
邮箱:1628586637@qq.com
本平台征文不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