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打快牛诌议(散文)
作者:季志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牛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使役家畜,牛车则是农村运输的主要工具。拉土拉肥拉粮食,牛车要比人力强的多。人民公社化时期,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生产队,除了牛车还会有一两挂马车,高骡子大马显然比牛车风光的多,如果给它们胸前再挂上小碗大的玲珰,那自然感到更加的威风!
赶车是一门技术,赶车人必须对牲口的习性十分熟悉。而这种熟悉程度来自于他和牲口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为牲口不是天生会干活儿,必须经过驯练才能学会干活儿。驯牲口的过程很艰难,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比如套车时辕牛套进车辕里就比较费事,牛的天性是奋力向前不知后退,所以使役之前必须教它学会倒着走,这样才能顺利的将它套进辕里。辕牛肩负重任,具备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沉稳前行的优良品质,因而很少挨鞭子。而车夫的长鞭往往会打在拉梢的快牛身上,按说应该鞭打慢牛、笨牛或者懒牛,快牛出力多还挨鞭子太不公平了。然而车夫的解释是:快牛能理解主人的意思,稍打一下它就知道主人希望它能走的更快点,于是会使劲住前拉,这样它就会把慢牛的节奏带起来。久而久之,就有了鞭打快牛之说。
同样是牲口,马挨鞭子的时候就比较少,因为马的身份比牛高贵,马是一个集体富裕程度的象征,是生产队的宝贝疙瘩,平时吃的草料都比牛要好,所以轻易不会挨鞭子。而马的性格比牛要火爆的多,惹急了突然发力就会出现危险,我见过马受惊吓之后疯狂奔跑的场面,一般人还真制服不了。所以有经验的车夫赶马车时,只需在空中打一个响鞭就行了。
驴也曾经是使役家畜,其功能主要是拉磨。驴的性格是又笨又犟又懒,它拉车不如马,耕地不如牛,而且有时不大老实,比如拉磨时喜欢偷吃,所以要给它戴上笼嘴和眼套。牛一旦上了套便不停走下去不知歇息,而驴则不同,它动不动就偷懒,爱吃好的怕出力,毛病比较多,经常走走停停,不是拉屎便是撒尿,因而人们常说“懒驴上磨屎尿多”。
但驴却很少挨鞭子,因为驴的脾气不好,动不动就闹情绪,撂挑子,搞不好还会踢人,远远没有牛那么好使唤,所以人们只得让驴三分。牛干活儿时不声不息,完全是埋头苦干。驴则不同,稍有成绩便扯开嗓门大喊大叫,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马的身份高贵人们舍不得打 ,驴的脾气不好惹不起自然不能打,于是干活儿多还要挨鞭子的只有牛了。人们耕地用牛拉犁,运输用牛拉车,打场用牛拉碌碡,碾米用牛拉磨,牛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忠实的朋友。出力受气挨鞭子却毫无怨言,牛的这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精神自然得到人类的赞赏,所以便有了拓荒牛老黄牛等美誉,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写过一首题为《老黄牛》的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农耕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深,对待牛的态度同样会渗透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之中。有的人工作认真负责如同老黄牛一样,领导自然感到用起来顺手,便会给他分配更多的任务,干事多难免有些纰漏,因而受批评也多,甚至有时还要被“追责”,而且领导还要你正确对待,鞭打快牛嘛!反观那些遇到工作便耍奸溜滑还有点驴脾气的人,谁见了都要让他三分,领导似乎也不愿意给他分配更多的任务,而他则经常站在场外指手划脚评论张三不对李四有错,说来也怪,这样的人还真的没人敢惹,即使不受表扬但也没挨过批评,人们将这种人称为“躺平式”干部。
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因为分工不同,有的单位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有的单位职能单一就显得轻松一些,此时就出现了忙闲不均的现象:任务重的单位,尽管所有人都很努力,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干事多出问题的机率自然要高一些,如此便容易挨批评。任凭你工作再努力,也会像牛一样挨鞭子。
牛挨了鞭子照样干活儿毫无怨气,这是它的秉性所在,任劳任怨是它的优秀品质。而人则不同,人是有思想有情绪的,一边干活儿一边挨批评,长期下去也会有不满情绪。所以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宽严有度,赏罚分明,一味的鞭打快牛适得其反,过度的追责会影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中因考虑不周造成某些失误应根据情况予以容忍给予改正机会才是领导之策。上级对于部属的工作及能力应当充分尊重,必须善于鼓励先进重用能者,动不动就鞭打快牛予以追责的结果就是迫使更多的人变成“躺平式”干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领导把部属当作人,他会把自己当成牛,如果领导把部属当作牛,他反而会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1943年陕甘宁边区大生产时,八路军359旅排长郝树才挥起宽一尺重九斤的老镢头,创造了一天开荒四亩多地的纪录,被人们誉为“气死牛”!由于他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因而被树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他的“老黄牛”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崇高的事业奋发进取!
然而这些年,不少地方忽视了对“老黄牛”精神的培养和宣传,岁月转换,物欲横流,市场经济大潮引发了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不少人更多的是追求金钱、地位或名利,他们认为”老黄牛”太傻,当“老黄牛”吃亏,“老黄牛精神”过时了等等,因而这种传统美德出现了被淡化或弱化的趋势,
“老黄牛精神”曾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依靠这种精神克服千难万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老黄牛精神”无疑能够鼓舞更多的人奋发进取努力向上,是鞭打快牛还是鼓励支持“老黄牛”必须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在倡导“老黄牛精神”的同时,一定要关心爱护那些踏实工作的老黄牛,给他们提供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让“老黄牛精神”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代替了社会对人力劳动的需求,但是,“老黄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得到传承和弘扬,因为时代需要“老黄牛精神”,更需要一大批任劳任怨积极向上的老黄牛!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