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再谒“天烛峰”之“在人间”
信义庄
带着朝圣般的心情,2月15日,雪后清晨,再一次谒拜泰山。
上苍蘸几分甘露,扬一捧面粉,潇潇洒洒,将大地勾勒晕染,百里济泰高速,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一路畅行,红红的晨光,在云间、在山巅,进进出出,忽隐忽现,谒拜的前奏,激动、惊艳、向往无限。
今又龙年,今又龙年,虔诚地凝望着路中的巨龙石雕,默念着“国泰民安”,静静阅读着《泰山刻石》上的古篆,心,一点点贴近神山。
拐过“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广场,一幅“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场景,蓦然映入眼帘,让人恍若隔世,梦回故园。

弯弯的老柳树上,几盏落满瑞雪的红灯笼,轻轻摇曳,让寂静的神山,充满浓浓的年味。穿过景区大门,一场仙境般的盛宴开场了。
寂寂的石阶上,众驴踩下了第一行脚印,欣喜、坚定、执着;雪后初霁,阳光朗煦,大地一片洁白;神山圣地,银光射斗牛之墟;天造地设,共筑人间童话。

梦幻中登临“拜山台”,遥望着高耸的天烛,想象着始皇帝拜山的情景,对山的神往、敬仰和崇拜,油然升起,也让众驴的身心,飞蛾扑火般向上向前。

“天烛”,是神的烛火,是点燃照亮众生灵魂的神火。
急急地跑到众驴前,倚着路旁的山石,静静欣赏;看众驴穿红带绿,悠悠地从银枝下款款走来。晶莹的世界,金色的阳光,弯弯的小路,唯美的画面,让人如梦如幻。

“会仙泉”西侧的台阶,走了一半,就走不动了。仙境般的场景,任谁也拔不动腿。西北侧山坡上,一棵主干折断的老树,在瑞雪、蓝天、阳光的衬托下,脱胎换骨,俨然蜕变成了一幅绝美的俄罗斯风格油画的主角。依依不舍地爬上台阶顶端,放眼观望,右侧山坡上白雪皑皑,蔚蓝的天空下,三五杂树相依相伴;阳光下,晶莹柔美,静谧安详,仪态万方,令人沉醉。


快看,玉兰花开了?“大长腿”手指前方路边的一棵花树,兴奋地喊着。众驴抬眼望去,只见路旁一棵枝条稠密的树上,一朵朵圣洁的白玉兰正肆意绽放。紧走几步,近前查看,真是“羽衣仙女纷纷下,齐戴华阳玉道冠。”好一幅玉兰飘香,春色满园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机缘、环境的不同,这花有时真不是梨花。你看,这雪后神山上盛开的冰花,似“玉兰”、似“牡丹”、似“流苏”……,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拐过一个山包,眼前景色让人欣喜若狂。“野汉坡”前,三五棵粗壮的黑松,其上落满了一坨一坨的积雪,远看似“流苏”,近看像极了牡丹园里那盛开的白牡丹。这大自然真是神奇无限!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这国色天香的牡丹,扮靓了神山,也陶醉了众驴。
嗅着牡丹的芬芳,“洋洋”的脸蛋绯红绯红,“大长腿”、“燕子”笑靥如花,不苟言笑的“悠优”也一脸的灿烂……。




沿着“野汉坡”拾级而上,台阶上厚厚的积雪正在消融,行走之上再无滑倒的担忧;登山杖敲击石阶的铛铛声不绝于耳,如琴似瑟;两旁落满积雪的松树、栎树,晶莹剔透,千姿百态;树上阳面的雪,不时滑落,溅地上,落脖颈,既惊讶,更神清气爽。蔚蓝的天空,寂静的山林,如画的旷野,众驴如在仙境中神游。初次户外的“赤脚小仙”,让眼前的美景一点点温暖了身心,再不喊冷;美丽的“洋洋”,亲吻着松枝上的落雪,仰望晴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喜欢玩耍的“悠优”,又挥着登山杖击打起了松枝,看落雪飞扬的那刻,一脸的稚气,梦回童年了!久疏战阵的“如花”、“赵兄”脑门锃亮,满脸放光,“队长”不时回回头,看一下自己的队伍,笑容可掬。

“声声亭”下,一棵高大的板栗树,卓尔不群,皑皑白雪中银枝金叶,风采卓然,引众驴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不知是玉兰、牡丹的馨香,滋润了众驴的心田,还是众驴谒拜“天烛”的心切,这“野汉坡”333级台阶,众驴竟是一鼓作气,一气到顶,直达“声声亭”。
亭前积雪,消融殆尽,唯石桌依然;举起登山杖,把积雪分割,捧一块雪白的“蛋糕”,请众驴品赏,引嬉笑一片。看亭侧雪竹,玉立馀清,感慨良多;望远山近水,若水墨江南,心旷神怡。
“声声”升升,要触摸神山圣火,必须不断提升。沿着积雪融化的小径,众驴快步前行。路旁的板栗林,随山势起起伏伏,金黄色的叶片,灿烂夺目,摇曳生姿;枝条上的落雪,洁白无瑕,银光闪闪。这山林犹如寿山石中的田黄,似银包着金,如金裹着银,但无论那种,都是极品中的极品。

始终认为,这段路,是谒拜神山最惬意的路段。小路依山蜿蜒,天然而就,松软舒适;深谷清流,或轰鸣或潺潺,灵动自然;山林疏密适度,树种搭配浑然天成;间或风摇树动,松鼠闪现,啾啾鸟鸣,生机盎然。每次走过,总想让时间凝固,让自己走的慢些、慢些、再慢些……

9.20分,众驴谈笑间上到了“千尺瀑”、“仙鹤湾”的位置。观赏“千尺瀑”的平台上,厚厚的积雪,让人惊讶,众驴纷纷感慨,这神山上的雪真是神!是不是泰山老奶奶,知道我们要来,让雪都聚拢到了这里,好让我们在此肆意撒野,尽情撒欢。
记不清是谁最先踏入,凌乱了一地的无暇,众驴纷纷跟进,踩着厚厚的积雪,听那天籁般的“吱吱嘎嘎”。“合个影吧!一定要照上天烛峰。”一句大声的提醒,让众驴迅速聚集,纷纷争当起摄影师,把众驴的美丽凝固、永恒。

对面“千尺瀑”,据说是泰山最长的瀑布,宽达20米,呈三折直落“仙鹤湾”。4号来的时候,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难识庐山真面目;此次前来,周边几乎没有积雪,瀑布上面也仅仅是薄薄的一层,其形态、气势显露无遗。可以想象,雨季时,这瀑布该是何等的壮观、恢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哗哗”声响,从谷底传来,俯身探视,谷底溪水缓缓流淌,轻吟低唱。4号前来,这谷底全是厚厚的积雪,根本看不到一点水的影子。队长说:这就是“仙鹤湾”,可那仙鹤的形象,俺怎么瞅,都笨的没瞅出来。此次再来,想不到,这“仙鹤湾”已是水流潺潺,那仙鹤的形象,让水流勾勒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谒拜的心切,再美的风景,也不敢过分盘桓,稍作停留,即继续前行。队长率先奔向“仙鹤桥”,众驴迅即跟进。踩着厚厚的积雪,颤颤巍巍过桥,就在即将到达桥南时,桥北的“悠优”,大声发出了指令,“桥上列队合影”,随后站在桥北指挥众驴列队。闻此,众驴纷纷退回,站到指定位置。此时,俺恰处桥中,望着桥下几十米的深涧,开始还不觉什么,但那知这“悠优”,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让俺练胆,几十秒了,照片还没说拍好,且还不断有“举杆、侧视”等等新的指示,这一来,俺感觉这老桥似乎晃动起来,腿微微发颤了。回头再看队长,嗨,恐高的他根本就没有退回,此刻,正拄杖而立,笑看我等表演。
越过“仙鹤湾”,紧接就是“好汉坡”。不得不说,这段路是谒拜“天烛峰”最考验人的一段了,何况是雪后。但朝圣的路再难也要勇往直前。还好,众驴中除了那“赤脚小仙”,每个人都光临过,心理上并不胆怯;加之“老奶奶”保佑,台阶上的雪大部化去,滑倒的恐惧消除许多。众驴稳步攀行,且边走边欣赏周遭的美景,让这朝圣之行,竟充满了些许的艺术享受。
一刻钟踏过“好汉坡”最陡峭的台阶,站立崖边回看,皑皑白雪中的台阶形如“天梯”,刚刚经过的“仙鹤湾”检查站,犹如火柴盒一般,看手机显示,短短十几分钟时间,竟垂直提升近百米。游目骋怀,雪中群山,恰如那略施粉黛的美妇,风姿绰约,柔情似水,妩媚动人。

继续前行,快达“龙脊”的时候,突然路边传来汩汩流淌的水声。止步细看,不想竟是一番从未见过的奇景。只见路旁石壁之上,晶莹冰雪之下,几股清流正在融雪、破冰一路狂行,争先恐后地向“仙鹤湾”冲去。平日无形的水,此刻犹如注入了灵魂,有了生命一般,从至柔变的至刚起来。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上的温度越来越低,这路上的积雪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起来。一处巨石遮挡的路段,台阶上的积雪几乎没有丝毫的融化,踏行其上,众驴再无刚才的轻松自在,每个人都小心翼翼起来。上面就是“龙脊”和“山呼门”了,就这路,“龙脊”好走吗?“山呼门”不会再无功而返吧,不禁有些担忧起来。
来到“龙脊” 仰视,只见台阶上不仅积雪未化,雪下似乎还藏有一层薄薄的冰。见此,队长及众驴皆一脸凝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关键时刻,68岁的“老张”大哥,从众驴中侧出,快步走到前面,大声说:昨天我来过,大家不要怕,集中精力,抓牢旁边的铁链,一步一步的上行就好。说完率先走向了“龙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68岁的老哥都敢健步“龙脊”,我等还犹豫担心什么。随后,队长及众驴皆勇敢地踏上了“龙脊”。最初几步,众驴均提心吊胆,尤其那“赤脚小仙”,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真老虎面前还是有些发怵,直到抓着铁链,上行一段,确认没有危险后,那小脸上的表情才舒展开来。
没有危险,野惯了的众驴岂肯安分,面对如此美景,不撒点野表演一番,都对不住自己。只见几位调皮的驴友,有的在一段已经倒伏的护栏前,双手用力拉拽,故作将护栏从石头中拉出的样子;有的双手伏在台阶的雪中,故作痛苦状爬行等等,令人啼笑皆非。
“龙脊”之美,之壮观,实在难以言表,4号来的时候,厚厚的积雪覆盖,只能窥其一斑。此次前来,积雪几乎融化殆尽,那高高隆起的黄色巨岩,壮观、震撼,观之令人肃然起敬!这是泰山的自豪,这是民族的象征,有了这样的脊梁,才有民族的国泰民安。

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龙脊”上竟然遇到了下行的驴友,既惊奇,更敬佩,连忙问之,上行的路可好走? 只顾低头看路,步步蟹状挪行的驴友,头也不抬的说到:过了“山呼门”还行。看来,征服“山呼门”还是要颇费周折啊!
在有惊无险中,经过十几分钟的攀爬,众驴终于在10.36分,上到了海拔808米的“龙脊”观景平台。站立此处,居高临下,回望刚刚走过的“好汉坡”、“龙脊”,豪迈之情油然升起,俯瞰远山近景秀丽风光,心潮澎湃。

歇息片刻,众驴即向“山呼门”发起了冲击。
从“龙脊”至“山呼门”的路段,景色奇丽,与之前相比,可说风光迥异。先是那岩石的颜色逐渐变成了黄色,让你怀疑这是不是泰山?再是,路旁的树木全部变成了松树,而这松树的形态棵棵挺拔而立,有两棵竟与那黄山迎客松有几分的神似。这山愈来愈有神山仙境的味道了。
走过一段铺满厚厚积雪的松间小路,欣赏完路边巨石下长长的冰棱,勇敢攀上一段如“好汉坡”样的台阶,拐过一座三四米长的石桥,“山呼门”,我又来了。


“山呼门”又称“三呼门” 还有人称“珊瑚门”,传说过去皇帝登临此处,文武百官都要在此三呼万岁,然后跪退下山。“三呼、三呼”后来慢慢就传成了“山呼”。
站立在“三呼门”下仰视,只见陡峭的台阶高耸入云,颇有“南天门”前“十八盘”的气势,其上的“望天阁”气势非凡,仙气飘飘。
过了“南天门”就是“天街”,这过了百官都要跪退的“山呼门”,肯定也不是人间。上次来,无功而返,今天,无论如何,也要登上“山呼门”。
台阶狭窄,跨度增大,厚厚的积雪大多没有融化,且还不时有隐冰出现,但在谒拜神山,求取天烛神火的决心面前,这些又算的了什么?!众驴在队长的带领下,个个如追风少年般,勇敢地向“山呼门”攀去。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