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作者:百区山人
修改整理:豫南杨
20240226

说起会,今人都知道共和国的政协会、人大会、党代会,这些会都是国家大事的会,解决国计民生问题需要开会讨论。
民国末年,国民党的会就不一样了。当时社会暗无天日,其会受到国民的风刺,一文人作对联贴在国民党议会大厅门口,上联是“会长官会同党会上会下争吵不休”,下联是“议金钱议姑娘议来议去打狗散场”,横批为“天高三尺”。
大集体时期,公社、大队、生产小队的会多如牛毛,每日晚饭后,人们都要到文化室开会,即学文化,正风气。
其实,知道参加会的多,知道会的起源者还是很少的。
会,就是聚集在一起。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目的,其集会意义不同,集会名称也不同。这些都来源于民间,民间的起源集会名称叫吃会。
族中老年人说:清末民初,豫南地区的吃会极为盛行。
当时,吃会不过十人,规模小,其目的不是为了玩乐,而是为了解决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
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以农业为主的旧年代,村民若想建两间土房、娶房儿媳,都是十分困难的事,能让一个家庭负债累累,难以维持正常的家庭延续生活。

后来,村民就计谋,用集体合作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吃会就产生了。
吃会是个织织,人数(家)不等,可三可五,八、九或十人,成员带钱入会,一张方桌就能坐下,比如:十人吃会,约定时间、地点,每人各带一吊铜钱作为入会会费,抓阄一到十数字,谁抓着几就是第几次吃会的头人。各次吃会头人都需要负责自己所任吃会的职责,用心招待其余吃会成员来家吃会。
第一次(年)吃会,吃会地点是第一次任吃会头人的家,头人享受十人各1吊钱会费(10吊钱)的待遇。第二次(年)吃会与第一次吃会时间相同,吃会地点改到第二次吃会头人的家,吃会会员吃会费变为1.1吊钱,这钱归第二次吃会的头人。此后类推,到了最后一次吃会,吃会头人得到第一次吃会头人钱的2倍(20吊钱)时,此轮吃会才算结束。
吃会,实际就是多家合资支援一家办事。吃会会员,在得到合资的年份,可以在家庭办些大事,如买田、做房、嫁娶等。
吃会头人,谁先谁后,是抓阄来确定的,当时流传的打油诗,如今我还记得后两句,“吃会只有末会好,又怕会友不周全”,意思是说:吃会之中,可能会有会员去世,当末会头人的会员可能得不到那么多(第一次头人会费的2倍)会费。

吃会随之演变为今天的喜忧事务的礼仪,形成随礼宾主的大众宴席吃会,逐渐又演绎为商会、宗亲会、基金会、红十字会等,规模越来越大。
总之,吃会是为解决困难而生,是随潮流发展而扩大,是救贫的产物,值得传承弘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百区山人,五一年生,新县人氏,老三届初一学生,好舞文墨,对文学爱好而不倦。
【修改老师简介】

豫南杨,又杨子, 新县人氏。1958年10月生,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中学教师资格,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国现代艺术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