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皖晴的秋天(王晓雷)

身穿解放军军服的吴旸阿姨英姿勃发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认识了吴旸阿姨。那时,她刚四十出头,一身国防绿军装,虽说是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21军军长胡炜的夫人,但与我接触的许多首长夫人不同的是她那温文尔雅的气质与谦和待人的言谈举止,在她身上看不到某些高干夫人的霸气。
记得有一次在她家时,正遇上有人来访,那位客人只顾着跟胡炜叔叔谈话,毫不理会出出进进为他端茶、削苹果的吴阿姨。聊了好一会儿才问胡叔叔:怎么不见你的爱人。胡叔叔哈哈大笑,指着一边正静静地听他俩谈话的吴阿姨:这不就是嘛!客人惊得跳了起来:哎呀,我一直以为你是首长家里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到被人误认为是工作人员的吴阿姨,却是一个有着非凡人生的才女,她不但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还做得一手好菜。我曾在她工作单位的宣传栏里看到过她画的漫画和附在画上的打油诗,就在那时,她成了我心中的偶像。
过去,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吴阿姨,在她保存了几十年的相册中,我看到了她儿时的照片——在一座小洋楼前,才几岁的她身着欧式裙子,与一条宠物犬在一起。我想吴阿姨小时候的家境一定很不错,我一向敬佩富有家庭的人投身革命。常言道:穷则思变。可有钱人生活过得好好的,如果没有很高的觉悟,是不会去革自己阶级的命的。但从眼前的吴阿姨身上,一点也看不到出自大户人家小姐的派头。后来读了吴阿姨的回忆文章才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
儿时的吴旸阿姨
吴阿姨是湖北黄梅人,父亲吴醒亚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中山舰事件后,成为中山先生秘书班子中的秘书,在国民党内担任过高级职务。然而,在吴阿姨6岁时,她的父亲病逝了。抗战开始后,母亲带着吴阿姨和她的弟弟随父亲的故交从老家逃难四川8年,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抗战胜利后返回故乡,在湖北武昌艺专求学,后考入国立杭州艺专西画系。她受进步同学影响,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于1949年5月参军。
中山舰蒙难一周年纪念照,在孙中山右侧第6 位穿灰长衫的就是吴醒亚
新中国成立那天,吴阿姨从21军青年知识分子训练班结业了,她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学员发言:“为了解放全中国,要树立永远是个战斗队的思想,组织上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他们回到了参军时的61师。在向桃花岛行军的途中,与绍兴参军的部分学生汇合,组建了61师文工队,队长是汤化达。
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残兵败将已溃逃到舟山群岛进行顽抗,61师协同22军担负渡海解放舟山群岛的光荣任务。61师政治部作出决定,将文工队排演《刘胡兰》以鼓舞激励部队的士气,作为整个战役动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文工队成立后排演的第一个戏,吴阿姨有幸扮演刘胡兰。接到任务后,吴阿姨既感到光荣,也感到任务艰巨,因为她知道这不是单纯的演出,而是以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光辉形象对全体干、战进行政治动员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能不能演好刘胡兰是她当时最大的课题。早在中学时代,吴阿姨课余演过一些话剧,在杭州艺专和“青训班”也扮演过一些剧中的角色,但饰演革命英雄还是头一次。
吴旸阿姨扮演的刘胡兰
为了演好刘胡兰,吴阿姨阅读了大量的解放区文艺作品,在塑造人物上,通过反复读剧本去领会刘胡兰的精神,来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对照角色做演员日记。同时,加强形体训练,用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内心的世界。为了表现刘胡兰大无畏的气概,吴阿姨学习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锻炼自己眼神的方法,天天在宿舍练习看远处的亮点,直到眼睛疲劳生痛。她要通过刘胡兰的眼神,展现出英雄在临刑前对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1949年底,《刘胡兰》下团巡回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台下的战士们高呼口号“解放舟山群岛,为刘胡兰报仇!”“为刘胡兰报仇,解放全中国!”有的战士冲到台上,打剧中的匪兵大胡子连长。这使得吴阿姨感到戏剧有着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并决心终身当一名演员,哪怕死在舞台上。
1950年春节,吴阿姨作为优秀演员,被文工队选派去师部进行慰问。在这次活动中,她与年轻的师长胡炜叔叔相识了。那时,胡叔叔快30岁了,为革命他早就立下誓言: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他正带领部队在浙江沿海一带清扫国民党残余势力。既然可遇不可求地遇上了自己心仪的女子,胡叔叔便发起了攻势。吴阿姨后来说,她也没想到怎么最终嫁给了一个与自己在各方面悬殊很大的胡叔叔。他们在一起的机会不多,通过书信往来,彼此越来越欣赏和爱慕对方,于是向组织提出结婚的申请。
然而,就因为吴阿姨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曾嫁给了国军某高级将领,尽管婚后没几年姐姐就病故了,可这依然成了吴阿姨的所谓历史问题。这一切吴阿姨都坦诚地跟胡叔叔说明了,胡叔叔能理解,但党的组织有铁的纪律。那时已是军参谋长的胡叔叔驻扎在军部,吴阿姨在61师,俩人身处浙江相邻的两个县,书信往来了3年多,他们还曾浪漫地赠送红豆寄托相思之情,却很少能在一起。
在抗美援朝即将开始的某一天,吴阿姨的门前开来了一辆大卡车,开车的司机说胡参谋长从外面视察回到军部了,想要见见她,让她立即上车前往。到了驻地才知道,她和叔叔的结婚申请被批准了,那天就是他俩的结婚日。他们简单的婚礼后,吴阿姨只度过了3天的“蜜月”,就告别即将赴朝指挥作战的胡叔叔,独自骑着自行车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单位。
吴旸阿姨(左一)和文工队的战友
1952年在宁波,为了欢送第一批志愿军赴朝作战,吴阿姨所在的文工队又演出了《刘胡兰》。许多战士来到后台,要刘胡兰的扮演者吴阿姨在他们的小本子上写一句有纪念意义的话,吴阿姨深深地感到英雄在人们心中的力量。也正是英雄刘胡兰指引了她不断加强自我改造;指引她加入了共青团、共产党;指引她参加抗美援朝;指引她忠诚于党的事业。后来,吴阿姨在部队文工队因演出《刘胡兰》、《白毛女》和进行文艺创作,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3次。在全军汇演中,吴阿姨因出演话剧《祖国捍卫者》获演员荣誉奖。
抗美援朝停战后,吴阿姨回国转业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在此期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56年,吴阿姨响应国务院号召“调干考大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考入北大中文系的新闻专业。4年后毕业分配到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当编辑,她采访过茅盾、姚雪垠、孙犁、肖军、骆宾基、杨沫、沈从文等文学界老前辈。
吴阿姨虽然是高级干部的夫人,但却一直凭着自己的本事做事,一切从大局出发,做好叔叔的贤内助。21军驻扎在山西时,为了照顾叔叔和解决两地分居问题,吴阿姨离开了北京去山西《火花》编辑部做编辑。军部调防到陕西,吴阿姨又跟着到了西安,有着叔叔这棵大树,她可以在军部随意找个舒适或是有权力的工作,可她跟组织声明决不跟叔叔在一个单位。吴阿姨去了总后所属的地方单位,文革中,这个单位的转业军人造反,将集体转业为地方的单位又改回了部队编制,吴阿姨就跟着一起重新穿上了军装。
1976年,胡叔叔调到军委总参任副总长,吴阿姨又一次脱下军装,回到了她过去的工作单位――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在此期间,吴阿姨把中青年作家谌容、张洁、刘心武、蒋子龙、莫言、王安忆、贾平凹、周大新等的作品一一介绍到国外,起到了国外了解中国现实的窗口作用。还曾率领作家代表团出访过法国、印度。为此,吴阿姨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对外宣传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吴阿姨除了繁忙的工作,便是相夫教子。他们的儿女都十分优秀,大儿子小伟上小学时,在父母的教导下课余时间捡煤核,送到部队灶房。还去乡下放过羊,体验农民的生活。这使得他在入伍后刚满18岁就入了党,女儿在美国一家跨国公司任财务总监。
离休后的吴旸阿姨继续发挥余热
离休后的吴阿姨仍然闲不住,不但自己应邀写了许多回忆文章,还辅佐胡叔叔整理战争年代的史料。在她年逾八旬时,带着糖尿病、高血压、多处骨折的身子,拿着放大镜,把胡叔叔的一本珍贵的战地日记全部整理出来,并编辑成书。那本日记我见过,当时很想帮吴阿姨整理,无奈胡叔叔那还没黄豆大的潦草字迹让我实在无法辨认。
吴阿姨因胰腺癌晚期于2012年春节前住进医院,10天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然而,就在她离世的前一天突然开口说话了,她反复交代给儿子,把胡叔叔的被子拿出去晒晒太阳,铺床时往床中间铺,防止叔叔夜里睡着时翻身摔下床。她半个多月都没进食了,全靠着营养液在支撑着,可在她最后的时刻仍忘不了对老伴的关怀。看着精神异常亢奋的吴阿姨,胡叔叔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紧握吴阿姨的手,让已经没有什么力气的吴阿姨也握紧他的手,这是两位恩爱老人最后的牵手。
2012年2月12日7时25分,吴旸阿姨走完了她82年的人生旅程,我永远怀念她。

作者王晓雷
作者:皖晴的秋天(王晓雷),当过知青,曾是西安话剧院演员,后调干入铁道兵话剧团,兵转工前夕调铁道兵宣传部,后于中国铁道建筑报退休,副高职称。
编辑:山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