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在京城工作的那些日子
作者/龙茂泉
在大山深处,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有的人在山里呆了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也不在少数,这不是危言耸听……
而于我,算是大巴山里的幸运者。2014年12月8日,我接到恩施州中院领导电话,安排我在本月15日到北京报到,参加省院派往北京的信访接待专班,工作时间六个月。对于我这个在大山里奔波了大半辈子年近花甲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惊喜。多少年来,曾数次穿行在峡江与京城之间,每次到京城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返,只是个过客,这次幸运降临,能在人们梦寐以求的京城工作,从一个山区小县城来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首都工作半年之久,怎能不让我兴奋呢?

2014年12月14日,我发了圈“再见了,奇山秀水的巫峡南峡,伴随吾的滨江走廊。爷远赴皇城脚下公干半载再回返!”,即登上北上的列车开赴京城。15日上午在北京西站下车,在京工作的长子国东接我,当天去丰台南顶路顶秀欣园西苑1901室找接访专班负责人老郭报到。
休整两天后,18日凌晨六点,从儿子家出发,在地铁13号线北苑站上车,经过两站在立水桥站换乘地铁5号线上行(天通苑北站-宋家庄站),经过19站(约24公里)到达宋家庄枢纽站,全程需要长达一个半小时左右。这一单程就从地下穿行了北京南北。下地铁后约步行15分钟即到达上班地点。
我接受的工作任务是在信访接待大厅三楼负责分流本省进京上访群众,这里是个形象展示厅,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值班人员在这里值守,各自负责分流所辖区的上访者,每天要接待数以百计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人。这工作看起来是不吹风不淋雨,坐在大厅有暖气很舒服,可是遇到横不讲理、难缠的当事人有时候会让你头疼,不得不急中生智,采取办法应对自如才行,否则,就会出洋相,影响整个大厅工作秩序。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简称9·3阅兵,或抗战胜利日阅兵)期间,更是非常繁忙和神经高度紧张阶段,各地都要增派力量进京全力维稳,打破常规地工作,以保证接访劝返工作万无一失。
在接访劝返工作中,力求尽心尽职,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凭法官职业道德和良心化解上访人的不满情绪和怨气,对确有冤曲的案件设法为其伸张正义,尽力化解矛盾。恩施辖区一谭姓上访人2008年6月在钟祥一个体施工队从事矿石装卸中伤其右手,个体老板支付了医疗费、误工费等相关费用。后双方因劳动争议纠纷经当地法院一、二审处理,驳回谭的起诉。2013年3月谭拿到驳回再审申请后即挎着铺盖卷进京上访,长期露宿京城的公路桥下长达两年之久。我与负责人老郭商议的方案得到上级支持后,多次通知谭姓当地镇领导到京协调,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7月27日终于达成“息访罢诉协议”(至今还留存着这“宝贝”),给予谭姓上访人一次性司法救助资金和当地政府生活补助金,谭不再上访。这个案例的成功化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说做任何事得用心去做,凭良心做事总会有收获的。
按照省院关于组建驻京接访劝返工作专班的规定,由省院和各有关中院组成的湖北法院驻京接访劝返专班每期工作时间为六个月,期满后进行人员轮换。我是从2014年12月中旬第七期专班开始工作的,期满后,省院决定让我继续留任,这样,从第七期一直干到第十期,直到2016年12月中旬结束,整整两年时间。
世事难料,说来也巧。那是2016年6月14日凌晨,我因腹部剧烈疼痛即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就诊,被医生留院观察,后经全面检查确诊为“肝门胆管细胞癌”,经医生手术、化疗、放疗等全力救治,才拣回了一条命。如果不是在北京进入国家一流医院,遇见国内顶级专家和医术娴熟的好医生及时救治,也许我早就去阴曹地府了。如此说来,我有幸在北京工作也是天赐的福份,此乃天意,命不该绝。毫不客气地说,北京是我的福地,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生病期间,省院周鹏处长、州院刘茂仕副院长亲临北京探视,鼓励我战胜病魔,早日康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工作之余,时常钻进二环里光顾老北京的四合院,因1996年8月在北四环我妹妹家的四合院住过一个星期,对其情有独钟。小妹是1993年9月北京对口支援巴东期间,她赶上北京在巴东招收农民工来到京城,被安排在当时的朝阳区大屯乡政府工作。几年下来,由于她自身努力,很快在北京立住了脚,并在当地找了男朋友成了家,也很快成了北京人。他们家的四合院在北京筹办亚运会时被征用,她们搬进了高楼。
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建筑,在中国住宅历史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底蕴无比深厚。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这种建筑形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四合院如一位年长的老人,见证了中国这个孩子怎样一步步壮大,怎样走向了如今的辉煌。虽然它们已经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历史地位却不可撼动。要说它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当之无愧。
北京四合院不但历史悠久,还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它的中心庭院呈正方形,东南西北各有一屋。而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有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所以,我格外的欣赏和喜欢。如此说来,我与北京的情缘还真的够深的。
在北京,我上过天安门城楼,赡仰过毛主席纪念堂,游览过故宫,参观过清华园,登过八达岭长城,到过奥运村,参加过凤凰卫视的节目录制,等等这些都是节假日的消遣,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只有记忆,没有时间留下文字上的只言片语。
有人说,北京的空气很干燥,冬天太难受,以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两年经历来说,我这个南方人在这里生活感觉很习惯。说实话,我爱这座城市,热爱着这里的古建筑和这里的一切一切……
闲暇时,翻阅我的驻京日记,我们在京共同工作生活过的同仁有近20人,现在偶尔联系的仅有老郭(常称郭兄)、武汉中院的李兄、十堰的小刘和省院的周处、沈处,其余的基本无联系。俗话不是老说:人走茶凉嘛,世态炎凉早已是这个社会的常态,不必大惊小怪。道是在专班给我做饭吃的宜昌中院的小彭还未退休,就因意外到西天“取经”去了,想起来不寒而栗。所以,我们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应该倍加珍惜!
我在心之向往的地方工作了730天后,2016年12月15日结束在京工作使命,即向领导老郭辞行,次日返回恩施复命。届指算来已经离开京城七年多了,时间不长也不短。在这七年里,国家在快速的发展进步,社会环境在不断的优化改善;我们每个人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虽然年龄增长,头发越来越秃,面容越来越老,但是我们的心似乎还是那么年轻,就跟7年前差不了多少。在京接访劝返专班所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数以千计的案件,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那些命悬一线的过往等等,都难以忘怀,值得回味与永久珍藏。
2024.02.23(正月十四)写于峡江巴东
作者简介:
龙茂泉,土家族,1957年12月生,高中文化,巴东县茶店子镇长腰岭村人,中共党员,退役老兵,退休法官。2016年获最高人民法院荣誉天平奖章;2017年退休后,加入恩施州作家协会,湖北省自媒体协会会员,《峡江布衣》主编,《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中国乡村》认证终身作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在国内3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篇,多篇散文、诗歌收录《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最美游记》《中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等10余种书籍,获政府新闻奖和国内征文大赛等次奖近30次,“大美东方首届全国诗书画作品大赛”金奖得主。著有散文《清泉乡音》《南坪印记》。2023年10月荣获恩施州“风范长者”。
2024.02.04(腊月二十五)于峡江巴东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