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记忆中的经典》
——伊春林区“兴安森林号子”
作者:王荣辉
朗诵:相逢一笑

兴安森林号子,是林都伊春开发建设的先行者们,在为共和国建设献木材的劳动实践中,根据各种不同的采运方式和具体作业场景,摸索实践出来的一种《劳动歌声》。
兴安森林号子,是伊春林区木材作业生产的一种传统民歌。是在大山里从事抬木活动的伐木工人,抬木头时唱的一种歌,俗称“号子”。
兴安森林号子,分为伐木号子、抬木号子、归楞号子、上楞号子等唱调。

新中国成立后,伊春林区率先开发,林业工人全力投入生产,用号子来统一抬运木头的步伐,帮助完成装车、归楞、运输等作业,由此形成了系统化的兴安岭森林号子,在八百里兴安大地广为流传。
这种“号子”, 六十至八十年代,在当地林区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统一步调、促进生产、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成为了林都伊春一代代林业工人的精神文化象征。
这种“号子”,就是木材生产劳动采伐号子,是林区劳动者,在从事集体采伐作业时创作、演唱的一种曲调。在劳动过程中便产生了劳动号子。其方式是,一人领唱,众人呼应。领号人通过劳动号子,激发力量、传达号令、达到劳动者统一的步调。

这种“号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独特的腔调和浓郁的韵味,听起来振奋人心。可在当时,在这动听的曲调背后,隐藏着许多林业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而在每个长期抬“蘑菇头”的工人肩上,都长有一个硬硬的鹅卵石般大小的肉疙瘩,那是木杠子压出来的,成为抬“蘑菇头”的一线林业工人的肩上烙印。
这种“号子”,作为一种原生态森林文化,兴安森林号子已深深,根植于小兴安岭这片山野沃土,根植于一代代林业工人的心中。
这种“号子”,是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用智慧产生并运用于林业工人抬木头时的小调,具有缓解劳累,体现劳动价值。
这种“号子”,响彻在万顷林海,响彻在冬运采伐大会战,那是几代人的回忆与热血,每一声呐喊都充满力量,每一声呼号都有坚定的回响。
这种“号子”,始于开发建设时期的劳动场景,又止于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停伐令。
这种“号子”,如今,只能在电视剧、剧场、林区博物馆、旅游打卡地演绎再现了。
这种“号子”的曲调追忆那段林区开发建设场景,传承那段火热激情燃烧的采伐生产、生活记忆。
这种“号子”,在林区开发的艰苦岁月,在高亢嘹亮、雄壮有力的劳动号子的节奏中,一线林业工人凭着高涨的劳动热情,将林区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为国家发展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了伊春力量。

一声顺山倒,唱出林区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林都伊春“兴安森林号子”在深山采伐的艰苦场景和情怀,唱出了激情,唤醒了记忆,传承了文化。
跟随豪情万丈的嘿呦声中,走进了曾经的那座大山,曾经的那片林海。一声声顺山倒,一声声嘿呦声,再现了一生不能忘记的林区火热的采伐生产生活。
新时代,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人工作业,森林号子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非遗号子将成为人们心中久远的记忆。
兴安岭森林号子,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Ⅱ-100。
兴安森林号子,已深深植于小兴安岭这片沃土,根植于林区百姓心中。相信这一凝聚着林区精神文化的艺术瑰宝,以高亢嘹亮的唱腔与流行民间的曲调,经过一代代传承与发扬,将会永恒地唱响在小兴安岭万顷林海的上空,传承在小兴安岭森林文化的史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