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仰鲁迅墓与纪念馆》(王红军)
鲁迅先生,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毛泽东主席曾评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大年初一空闲时,带老婆去鲁迅公园瞻仰大文豪鲁迅先生安息地。

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病逝后,原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在他去世20周年时,毛泽东主席决定,迁建鲁迅墓。是在195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迁建鲁迅墓的决定。当时成立了以陈毅为主任委员的鲁迅先生陵墓迁建委员会,负责具体的迁墓工作。迁葬仪式在同月中旬在上海虹口公园新墓地进行,并得到了包括宋庆龄、柯庆施、周扬、茅盾、许广平、巴金等在内的多位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见证与支持,“虹口公园”后期也改为“鲁迅公园”。

在我心中,鲁迅先生的墓地不仅仅是一处简单的纪念地,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我去瞻仰鲁迅先生墓地的时候,心情无比庄重和敬畏。鲁迅先生的墓地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鲁迅公园内,公园的环境宁静幽美,与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相得益彰。经过路标与询问本地居民,寻觅到鲁迅先生安葬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坐式铜像,他身着长衫,手持笔筒,目光深邃,仿佛在注视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坐像后面10几米左右距离,就是鲁迅先生墓冢。
鲁迅墓地两边通道外沿,各植一排柏树,经通道上去后为一个可容几百人的方形平台。平台左右植有两棵广玉兰,再往外为石柱花廊,植有紫藤,廊下设长条坐椅。平台正面是照壁式大墓碑,宽10.20米,高5.38米,中央镌刻毛泽东主席题字:“鲁迅先生之墓”,阴文贴金。鲁迅墓碑下方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穴,上面用六块花岗石板密盖,墓穴左右各有一棵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所植的桧柏。墓前摆放着少许鲜花和供品,年初一时间,公园人不少,瞻仰人稀稀拉拉并不多。我静静地站在鲁迅先生的墓前,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呼唤社会进步和改革,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揭露,对底层人民的深刻同情,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仿佛从《阿Q正传》里找到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

从他的《药》作品里,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社会乡镇落后地区人们普遍无知封建迷信,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以及《孔乙己》作品里,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迂腐的一些知识。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而奋斗,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瞻仰鲁迅先生墓地,我深感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崇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笔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不仅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更是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离开鲁迅先生墓地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敬意。离开墓园、我们移步鲁迅纪念馆(注:纪念馆也在公园内),经过世界文豪广场,远远就看到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鲁迅纪念馆”。大门右前方,有鲁迅先生雕像。

纪念馆是免费瞻仰,过了左侧安检道,拐一弯到天井通道,此通道是纪念馆必经通道。在纪念馆瞻仰,我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那颗激昂跳动的心脏,每一寸空气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走进鲁迅纪念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见证了鲁迅先生的一生。纪念馆的每一件展品,都如同历史的眼睛,凝视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与不屈。那些泛黄的手稿,那些沉甸甸的书籍,那些珍贵的照片,无不在讲述着鲁迅先生的一生,他的坚韧不拔,他的矢志不渝,他的英勇无畏。
站在鲁迅先生的雕像前,我被他的目光深深震撼。那是一双看透一切的眼睛,深邃而坚定,仿佛能透过时空,看到我们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当年的身影,他手握笔杆,如同拿起了武器,用他的文字,揭露社会的黑暗,唤醒沉睡的民众。在即将结束对鲁迅纪念馆的参观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致敬。

鲁迅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在纪念馆,我们见证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事迹,感受到了他那坚韧不拔的斗志和崇高的爱国情操。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映射出人性的丑恶与善良。鲁迅纪念馆的每一件展品,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存在,仿佛穿越了时空。在这里,我们学他那种,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神,激励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研习中医药。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今生宏愿足迹踏遍神州大地。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省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江苏省民协会员,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