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文艺评论家协会)
“马坝有舞龙舞狮游街哦,我长那么大还没有眼见为实,好想去看看哦。” 好友的好奇心硬是把我这个不爱看热闹的人拉到了曲江区人民公园门口。

一进公园,绿树红花格外养眼,人们陆续进入,平常显得有几分空旷的公园表演区顿时热闹了起来。渐渐泛绿的马鞍山护卫着土红色的马鞍山仿古牌坊,牌坊下方的大红幕布上的金黄标题格外显眼:“2024年韶关市曲江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元宵大巡游活动”。幕布两方有高高在上的音响,台上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台下17个表演方阵各就各位,有的还不忘抓紧时间练习。观众寻找着自己喜欢的位置,志愿者穿梭其间维持秩序。三架无人机在空中嗡嗡作响。

“奋楫扬帆新征程,龙腾舞狮闹元宵。2024年韶关市曲江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元宵大巡游活动现在开始!”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红、黄两条巨龙在昂扬的音乐声伴随下步入舞台。它们由两条线变成两个圈,再变成两颗五角星,后面变成两个螺旋,两位灵巧的演员盘旋而上,共同喊出对国家的祈盼、对人民的祝福。场上掌声雷动。狮队也不甘示弱,随着鼓声不断起伏,上下跳跃,仿佛在给在场的每一位拜年。随着节奏不断变化,嘴里陆续吐出“风调雨顺”、“身体健康”、“新春快乐”、“大吉大利”等祝福语,场上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急着拍照的观众有时候不小心挡住了演员的路,志愿者极力维持秩序。主持人一声“出发”,它们便被引领到离开舞台,举着方阵牌走出人民公园,进入游街路线向江畔广场挺进。接着,绿美曲江、文明之光、罗坑、乌石、大塘、马坝、枫湾、沙溪、松山、欢乐鼓动、白土、樟市、多彩服饰、百千万工程等方阵陆续登台亮相。采茶戏、竹竿舞、龙舟舞、纸马舞精彩纷呈,欢乐鼓、打击乐、马家枪也不甘示弱,扛阿公、花轿迎亲队、民族服饰也吸引了不少眼球。当然,“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的宣传也没有落下。虽然刮着冷风,却好在没下雨。直到“出发令”发得快要差不多了,好友才恍然大悟:“我是想看游街的呀!怎么就站在这里不走了呢?”于是,我陪着她匆匆忙忙去赶游街队伍。好些观众也跟我们一样,在府前街拍完压阵之作“百千万工程”以后,快速从桃园西路向江畔广场走去。路上有人问我们怎么那么多人走到这里,我笑着说:“闹元宵。”

赶到江畔广场,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先进入的方阵把牌放好以后,就近找个地方表演,观众寻找着自己喜欢的团队,看戏、拍照,有的小朋友甚至借着演员的衣服自己表演了起来。在这样的场合下,演员表演得更起劲,观众也更积极主动参与互动,“闹元宵”的气氛被空前调动了起来。已经是到了饭点了,我和好友离开广场,却并没有回家,而是找到另一位同事申老师,到了下午两点半左右去拜访两位老同事:罗老和虞老。
去罗老家的时候下起了小雨。“贵人出门招风雨”,看来我们也沾了闹元宵的喜气成了贵人。路边做汤圆、卖汤圆的还是在用双手给过节添喜,我们也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

罗老家我应该是来过两回了,但还是靠问路到达目的地的。罗老和她的先生黄叔叔一看到我们就格外高兴,急忙把我们迎上客厅,泡茶、摆果、找糖,好一阵忙碌。黄叔叔还热情地把他费了好大劲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好的相册送到我们面前给我们看,不时插上一两句话。我看到相册上的每一张相片都留下了一目了然的说明文字,真是特别佩服。“我都佩服我自己,一张张的说明都是用毛笔写的。现在就没有这个精力了。”“用毛笔写的?”我们三个围观者都大吃一惊。我再次望着那笔力遒劲、方正挺括的小毛笔字,再次升起敬佩之心。开头的时候大都是黑白照。罗老忍不住向我们“爆料”:“他特别喜欢照相,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就买了个相机。自己照相、自己冲洗。”“哇,黄叔叔真厉害!这样有先见之明,留住了历史。看相片就好像在看电视剧,始兴、朝鲜、北京、唐山、葫芦岛、厦门……浓缩着您的人生经历。”翻到一张在朝鲜的照片,黄叔叔告诉我们,那张相片特别珍贵,记录了中朝友谊。其实,就主人来说,把人生经历浓缩到相册,真的是再真实、再美好不过的了。往事并不如烟,实实在在的就在那方寸之地。从军的经历、军人的气质都在那一张张照片中体现。罗老也跟我们一起在兴致盎然的看着。当听到我说特别喜欢黄叔叔那张弹吉他的照片时,她笑着告诉我们:“当时人家向我介绍他,说他唱歌、吹口琴、弹吉他都会,我觉得跟我很对味,也就……”“一生一世一双人”,这一对耄耋夫妇真让我们羡慕!罗老也拿出她的相册给我们看。有些相已经看过了,有些是我们一起工作时的照片,看起来真的比看黄叔叔的更亲切。可是看来看去,老没看到我与罗老同框的。我记得我家里是有的。不知是我忽略了还是没看到。工作相册都翻遍了,还是没有看到。我决定回家以后找到再拍照发给罗老。很快就到了我们要进入下一站的时间,我们与罗老夫妇依依惜别。

虞老得知我们要来,早就把门打开了。我们到门口一叫,在家里的郭老师和小刘同学与虞老一起到门口迎接,热情地与我们一一握手。又是一番热情招待。我一再跟虞老讲,我们就是想坐下一起聊聊,不要去忙碌了。虞老真是坐下跟我们谈笑风生了,可是她的先生、同样是我们同事的郭老师却出外去买汤圆,外孙女刘同学奉命煮汤圆,还不时给我们拍照。我是第一次来虞老家,一进门就感觉到装修得特别有文化气息,好些细节都是下了功夫的。阳台上雪白的摇椅我特别喜欢,忍不住在上面摇晃,同行的两位同事都去享受了一番。后来郭老师告诉我们,原来买的摇椅坏了,现在的摇椅是自己修好再装上去的,上面那些银色的藤就是自己缠上去的。看不出郭老师还有这么好的手艺,怪不得家里的装修那么有艺术性。很快汤圆就做好了,我们边吃边聊,刘同学却没能好好吃,她一直拿着手机忙碌,给我们照相、录像。满屋欢声笑语,汤圆暖胃更暖心。郭老师是一位忠厚长者,虽然没有融入我们这台戏,却不忘赠送给我们桂汉标老师的诗集《秀色金声》。我原来就知道郭老师是北江中学毕业的老三届,与桂老师是校友,没想到他们的关系那么好。虞老在校期间长期担任领导工作,在家里也是领导做派。郭老师尽管很有内涵,却也对家里的领导言听计从。沙发上方的“家和业兴”就是他们的相处原则吧。大红的“福”字是应该家人共同追求,当然更是我们对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祝福!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虞老一家人热情地留饭,我们胃内食物满满,实在吃不下去了,便尽欢而别。
回到家里虽然独自一人,快乐还在延续。群里热闹非凡。报平安、发相片、做视频、评得失,好像大家还在“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窗外的烟花也应了那一句名诗:东风夜放花千树。就算有月,我也没有时间去赏,一直沉浸在老同事相聚的开心快乐中。
这个元宵可真够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