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岛
文/ 张云玲

青岛啤酒节期间有机会去了青岛。
中午,会散,几十号人中,只剩下级别不够,不能坐飞机回去的我。没有飞机总有火车,趁火车明天才走,不如到近处去看海,对了,去曲阜拜访一下孔老夫子也不虚此行,还有泰山。古书上讲,泰山在中原独高,所以生孔子。虽未见过孔子,但自小受他的影响,幼时读孔,后又批孔。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在学校学唱的歌谣:“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

长大后喜欢读书,才知道自己年幼无知被时代愚弄。虽从未与孔老夫子谋面,但想象中的他人高马大,颇有文人范。因历代文人都穷困潦倒,知道老夫子也概莫能外。他3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长衫,吃简单粗糙的饭食,据考证,古今中外那些艺术灵光和高深的思想都只光顾那些饿着肚皮遍体鳞伤,独自站在山巅之上俯瞰芸芸众生的人。
登高望远。孔老夫子登泰山而晓天下,他一袭旧长袍,带领他的弟子颜回、子贡、子路们,周游列国14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站在泰山极顶,找到了治国治民的法宝。他去世后,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使儒家文化从这里产生,他的“仁”与“礼”,“有教无类”等思想文化学说,以及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长久,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想象一座城市由孔庙孔府孔林组合,被历朝历代皇帝重视并花重金修建,世世代代被络绎不绝的群众簇拥久仰,足见孔子身后的影响力。一介布衣, 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辉煌,在这个世界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人。
走近这样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当然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尤其是对现在的我来说,似乎更加需要接近学习他的文化思想,以期寻到灵气,找到灵感,妙笔生花。想象能去拜见孔老夫子,那感觉一定妙不可言。据说孔庙那地方是很神的,连小鸟飞过都不敢留下粪便,我要是独自走过,说不定会有什么奇事发生也说不准。

想象的生活总是美好的,现实是眼下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对此,也只好望洋兴叹。此时,“浮生偷得半日闲”,我独自光脚站在八仙过海口,进入我眼帘的风景可谓美不胜收,而这么好的风景对会上已走的人们来说白瞎了,不由想到我在海滨宾馆门前对山西会友马向荣和重庆会友李挺友说的话:“我不喜欢做官,在自由和官位面前我宁愿选择自由。”当时他们听了没搭腔,望着我光是笑,笑我的酸葡萄心里吧?但我说的是实话,让我像他们那样整天打飞的像飞人样的离开一个会场赶往另一个会场,我想我会疯的。性格决定命运,我的命运可能在我一出生时就注定了吧?同飞人比,我更愿意整天站在地上,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大脑思考事物,我对地上发生的一切都极感兴趣,比如一颗草、一朵花、一只鸟、一个人的微笑。
在地上的我,在家就爱一人信马由僵,现在出外还是同样,不过在异地青岛的地盘上,一人看风景也能看出别样的景致,一人看完大海,不着急走,索性再看看青岛的后花园。要真切的了解一个家庭的生活必须走进厨房;要想真切了解一座城市人们的生活,必须走进菜市场。随意而走,率性而为,像是串门,无一点陌生。秋风和煦,夕阳舒适,一排排家属院楼房门前各种小菜青翠欲滴,蜻蜓群舞,哎!看啥啥好,看啥啥亲切,如回到儿时皖南的家乡。

走着走着,在路上碰到已早早吃罢晚饭,手捏布袋的中老年妇女,不说话也觉亲切,看见她们像是见到家乡的二大娘三婶子。尾随她们来到菜市场,果见热闹非凡,生熟食品、水果菜蔬海鲜应有尽有,价格偏宜。一股脑买了许多:山东煎饼、张哥村蒸馍、新鲜莲子、烟台苹果、虾酱、还有一棵山东大葱。最后看到大车大车的的鲜红薯,鲜芋头,及那些招人喜爱的活蹦乱跳的大鱼大虾大螃蟹,率性走到近前,抬手挑选时劝住了自己。
瞧那些提篮的妇人,三五成群一个个大呼小叫往家赶,我跟在她们身后,最后不得不停在马路对面往楼上张望,楼房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影影绰绰看到屋里有人影晃动,我以为那就是我了,那要是我这会一定是幸福的,是让路人羡慕的。只是那不是我,作为路人,现在我只有站在别人家楼下眼羡的份。作为主人呢?我曾经的生活不也是这样的吗?可我何从觉得自己真正幸福过,不但不幸福,还一直觉得自己活得委曲,时常不高兴,整日像生活在一个大蒸笼里,透不过气。唉!是不是应了那句话:“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回到宾馆,晚饭煎饼卷大葱配虾酱,吃得美滋滋。听导游说来青岛有三件事: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水澡。要我说还有一件就是吃煎饼卷大葱配虾酱,那真叫一个美。
第二天,从青岛坐上回家的绿皮列车,走走停停,本来晚十点一刻到达,竟晚点到夜里两点多才到。对此,车上人焦躁不安骂骂咧咧,我倒是坦然,晚点就晚点呗,反正是到家了,马上就到家了,到家了,还有什么可报怨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