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龙之堂萧关明老师书法课第 一 课教案
老师:萧关明

「精神准备」
一、惜字崇文的传统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文以载道,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生得早,而且沿用至今的文字。因此,对文字尊敬,是世界各个民族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的优秀传统中,就有“敬惜字纸”的做法。何谓惜字纸呢?首先,每一个读书人都会设一个字纸篓,将不要的纸丢在其中,并且只能丢字纸,严禁丢人其他杂物。其次,尊重写有文字的纸张,任何人看到被丢弃的字纸,都应该恭敬地捡起;如字纸受污染,要将其洗净,等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在炉中焚化,然后将纸灰用罐子或箱子装好,庄严地投入河海之中。
另外,有的地方由读书人共同出资筹建“敬字会”,在会中帮忙的人被称为“拾字纸的”,他用扁担挑着大大的字纸笼,周围贴着吉祥红纸,上面写着“敬惜字纸”,读书人就将自己家中字纸篓中的纸倒给他。建在祖国大江南北的焚字炉叫作“圣迹亭”或者“惜字亭”。对学习书法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古人对于文字的恭敬之心,唯有如此,心灵才能内化并且升华,书法学习才能够有始有终。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曾衍东所画的“敬惜字纸”条屏描绘的就是当时的这样一个风俗。其诗可以作为书法学习的第一课:“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诚。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惜字崇文的论述和具体的做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能遇不到那样的情景,但是从以下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祖先对于文字的爱惜之情。
《颜氏家训》:“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
(功过格分类汇编》:“敬重圣贤书籍不污秽,净手执书,一日一功;反此者,一次一过,至出恭看书者,削去功名。拾遗字纸焚化,百字一功;不顾者,二十字十过;自我狼藉者,一字一过。从秽中拾字洗净焚化,十字一功,拾米粒亦照字记功;出钱买字焚化,百钱三功。”
对文字崇敬,必然会产生把字写好,把字写美的不竭动力;正其心、诚其意是为书法学习的第一课。
二、书艺之路的绵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如今,凭借着强盛的国力,我们逐渐重视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时,由于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审美追求,因而也产生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书法风格。书法艺术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这容易使初学者产生望而却步的念头。实际上,在学习艺术的初期,教师要把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明白无误地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艺术观,从而影响学习。首先,书法艺术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书法艺术内容丰富,通过学习书法艺术,学生可以知道我们民族的审美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千年的积淀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其次,通过学习书法,学生不仅可以继承过去,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艺术的最大功能是陶冶心灵,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的无穷变化,使得心灵丰富而灵敏,所以书法艺术学无止境,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个环节。
「名人故事」
(一)碑帖的流传故事
通过简述著名碑帖的流传过程,引导学生在此碑帖的艺术高度、珍视程度、保护的代价,对现在的启示等方面激起学习兴趣,真正唤起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86-88]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例如:苏轼的《寒食帖)曾经收藏于皇家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至今,在《寒食帖》的下方还留有火痕。其后辗转流落至日本收藏家菊池晋二手中。不久,日本关东大地震,菊池晋二不顾生命危险从瓦砾中抢出此卷,寄存于友人内藤虎家中,后被国民党官员王世杰以重金购回,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卷前有清末梁鼎芬题签,又有乾隆御书一一雪堂余韵;卷后有宋、明、清及近代名人题跋,其中不乏书法大家如董其昌、罗振玉等,最精彩的是宋代另一位大家黄庭坚的跋尾,这也使得此卷成为苏书与黄书的合璧之作。历代碑帖的传奇故事又何止于此,成为经典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命运,仔细讲来皆有无穷的乐趣。
「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

「字形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