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3665期

永难忘却的印象(二)
一一说说入伍之初一段难忘的经历
作者:秋墨
主播:默人

每每看到有点泛黄的蒸汽旅客列车老照片,四十多年前入伍踏上军旅之路的那些画面就会涌上心头,浮现在眼前。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一旦个人参军入伍的申请及相关的体检政审得到通过,距你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踏上奔赴部队之路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45年前初冬的那个晚上,我这个不起眼的小兵,在带队干部的率领下,与同去的新兵一道登上了东去的军用专列,开始了漫长而又新鲜的奔赴军营的行程。那年头,条件不比今天,运兵的专列多都是载货的厢式车体,俗称“闷罐车”。幸运的是那晚我们乘坐的专列却是绿色的客车,今称“绿皮车”。兰州至西安七百来公里的路程,乘坐普通的旅客列车,九个多小时就能顺利到达,若换乘高铁动车,最多三个来小时。然而,当年我们乘坐的这趟运送新兵的专列却走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才抵达西安。后得知,当年我们乘坐的这趟运兵专列是插着铁路运输的空档行进的,它要给定时定点的旅客列车和货运列车让道。
当年,我们这支人数不多的队伍是随着东去陕西的“大部队”一块登上这趟专列的,一路上走走停停,没个钟点,可以说停多行少。然而,车厢内却秩序井然,整列车,除了数量不多的铁路工作人员外,青一色身着绿色军装的兵。各部队的新兵由各自接兵的人员统一管理,大家整齐地在自己的“区域”活动。为了能让这单调的行程增加点气氛,让年轻澎湃的心跳动起来,带兵的干部纷纷使出招数,不是组织大家唱歌,就是自个站出来讲部队的趣闻轶事,或让新兵们说说个人的故事,畅想一下未来的军旅生活。活跃的气氛时不时让大家发出欢快的笑声。我们这些稚气未脱的“新兵蛋子”,对未知的即将面对的军营生活是既感到新鲜又十分的向往。我在自己的座位上,感受着眼前从未经历的一切,和众多的新兵一样也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这趟“旅程”给人的另一个震憾人心的感受便是途中用餐。我们乘坐的这趟专列,由于不是旅客列车,因而未挂餐车。所以自打上车以来,一直在车上吃的是自带的“干粮”,说实话大家都很期盼能在这趟特殊的旅途中吃到一餐热气腾腾的饭。说来也巧,在火车上晃了一夜一天的我们这些新兵,终于在次日下午的稍晚一些时间,在一个大站的军供站台上吃到了至今都令我念念不忘的烩面条。也许当晚吃饭的人实在太多,让军供站的炊事人员无法将面条烩的像模像样吧。那晚排队打到碗里的面条,说是烩面,其实吃出的只是面条煮糊的焦味,面里几乎见不到任何的腥荤,就连炝锅的葱渣也少的可怜。然而,就是这样的面,大家也是争先恐后,吃的格外的香。也不知我们这支队伍是第几波用餐,轮到打饭已近晚上六点,狼吞虎咽般几口吃完,想再盛一碗已是饭桶见底,无面可餐。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露天在初冬寒冷的站台上吃饭,着实让从未出过远门的我震憾不小。这顿特殊的烩面,是我步入军旅人生的第一餐,特殊的味道,宏大的场面,每每想起,回味绵绵。
或许当年的我是第一次乘坐这种特殊的列车远行吧,一路上那些新鲜的场景,感人的画面,才深深地印入了脑海,浸入了骨髓,让人永难忘怀吧。这正是“气笛鸣作夜空蒙,东去列车启新程。凌寒赴远人无惧,血热卫国士有争。稚嫩脸颊新面貌,坚强志向勇卒身。当年从军深印象,总在心头难忘仍。”
2024年2.月22日✍

作者简介:森严,笔名秋墨,男,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国家机关退休干部,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专职成员。从业四十余年来,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散文朴实无华,以往事回忆见多。很多作品被一些自媒体文学栏目登载,个别散文诗歌还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自幼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主播简介:默人,本名赵亮,企业在职员工,中华诗歌联合会主播。喜欢阅读与朗诵,爱好摄影。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钱文昌、晨曦
主席兼总编辑: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主席团成员:梦如诗、吕兴福、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钱文昌、李希勇、晨曦、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蓝儿、吥咻、森严、聂子、秋竹、荷塘月色、世灵、戴维
主播部成员:艳阳天、米兰、荷塘月色、世灵、戴维、云水禅心、芋蓉、草莓、叮叮、竹雨、逸心、默人、艳阳、兰子、慕紫、雪莲、蔷薇
终身驻会诗人:博远、芸兰、王蕾、心无落尘、芸竹、金石不可镂、黄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