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淄川民俗走百病
蒲先和
元宵节除了挂灯、扮玩等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走百病”活动。走百病,又称溜百病、散百病,明清时尤为盛行。清康熙《大兴县志》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据传,德州地区妇女要登南城门,谓“爬爬城,不腰疼”,黄县妇女要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男女老少要到野外“走老貎”,鄄城人要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跑百令”,潍县妇女要到真武祠摸赵玄坛(指赵公元帅)所骑的木虎,以艾灸庭前石人,邹县人要到孟庙摸康熙御制《孟子庙碑》驮碑乌龟,说是“摸摸乌龟头,一年不发愁;摸摸乌龟腚,一年不生病”。

淄川地区有没有走百病的习俗呢,《淄川县志》等史料不见记载,民间亦无传说,但在《聊斋诗集》中却可以找到线索。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蒲松龄写了两首五言绝句《上元与族兄亮、侄淳及儿孙篪、笏、筠辈登黉山》,诗其一:“美景与良辰,赏心苦不早。登临失佳时,岁岁益衰老。”诗其二:“筋力喜未衰,聊共山头坐。曩岁同游人,今已弱一个。”从诗中可以看出,蒲松龄与其兄弟子侄在正月十五这天登黉山,并非偶然而为,似乎是年年如此,但是从此诗中我们还看不出登黉山与走百病有何关系。
过了六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蒲松龄七绝《十八日与诸孙出游,欲补上元之缺,大风苦寒而返》,就明确记述了“走百病”的习俗。诗云:“家家儿女过桥头,云过桥头百病瘳。方欲偷闲学年少,又教风伯阻清游。”这首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彼时淄川确实有“走百病”的习俗,并且从“补上元之缺”之句可以知道,“过桥头”这一“走百病”习俗,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进行的。

由此又想到,蒲松龄俚曲《富贵神仙》和《磨难曲》中都有的一曲[玉娥郎],其唱词是这样的:“正月里,梅花娇,春雪飘,和风荡荡上柳梢。家家闹元宵,走冰又过桥。他乡人也跟着呀是走一遭。”从前每读到此处,心里便有些疑惑:闹元宵的人,为什么偏偏要去“走冰”又要“过桥”呢?了解了其时有“走百病”的风俗,才明白“走冰”其实应当是“走病”!走病、过桥,就是走百病。
近日又见到王暏在元宵节登黉山的诗,诗题《元宵日登黉山,过郑康成祠》,诗其一:“崎岖山径绕山泉,极目晴岚思爽然。芳草尚留书带迹,古坛空霭药炉烟。森罗密宇苍松护,缥缈祥云紫殿旋。佳节正逢游圣概,此中聊得断俗缘。”诗其二:“玉骢嘶过野桥边,草气浮香柳色烟。洞古自遗仙迹在,碑残犹识汉儒贤。登巅恍讶云霄近,陟岭忽惊木屐穿。紫盖峰前邀客憩,黄冠趺坐共谈玄。”王暏,字寅畏,号似田,淄川大窎桥村人。父亲王崇义是明嘉靖戊戌进士,做过宁波知府。王暏的诗,也说明在明清之际,淄川地区确实有“走百病”的风俗。

“走百病”的风俗如何湮灭了的,没有见到相关的史料。最近读到刘书达先生编撰的《西河村志》,其中有如下一段叙述:“走河(农历正月十六)。西河有‘走河’风俗,地点在商家河。这天,商河桥两边的道路两旁摆满摊点,主要卖儿童玩具和零食。”“现在‘走河’时的玩具、零食在品种上、数量上、质量上较前都有较大的提高。”——此志所言“走河”不就是“走百病”的延续吗?
看起来,这“走百病”的风俗并没有完全消失。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