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回三江古镇了,在三江古镇三河街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姨叔走了,走完了95个春秋,回三江古镇向二姨叔告别。

立春后的气温说变就变,前几天还是大太阳,晒得渝州暖洋洋,20来度的气温,烘得大地万花开。
这鬼天气说变就变,受北方冷空气影响,重庆气温一下子跌到七八度,仿佛撞见了倒春寒,外面的冷空气,顿感僵手僵脚,宛如回到了晚冬。
上午乘坐四公里枢纽站开往石角的高速大巴,一个多小时,来到阔别了20多年的三江古镇新城,下车来到二姨叔灵棺旁,看上二姨叔最后一眼,寄托对二姨叔的哀思。
三江古镇坐落在孝子河与綦江河交汇的河畔上,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公元631年,唐代贞观五年为三溪县,宋代撤三溪县为三溪场。
在儿时的记忆里,最古老的三江三河街(古镇街区),大都是清末民初建造的穿木结构吊脚楼,河街的迎街铺面,全都是木板房,迎街铺面的大门,是用一块块长条木板编成号,按序号扣拢的木板门,关上门,用上下2块门杠,卡在对面门柱的卡口上,另一头卡在小门门柱的卡口上,人从小门出来,再关锁好小门。
三河街中段的迎街铺面,有家红火了40多年的缝纫门市部,是由3间木板房门市合拢的,紧邻的2间半是缝纫门市部,20多台“红岩牌”缝纫机踩得“哗哗”响,非常热闹。剩下的小半间铺面,是二姨妈家的厨房,是用一张篾席糊上报纸隔开的,楼道口旁是两眼煤灶,灶台旁是一口瓦水缸,瓦水缸旁是一张方形饭桌,饭桌下藏着4根吃饭用的条凳。3间门市楼上,是连成一通,用篾席隔开,用报纸糊的3间住房,二姨妈一家6口住在上面。
缝纫门市部的几十号缝纫工,是解放后,通过手工业改造,把几十家从事缝纫手工业的个体户组织拢来,从最先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组演变的县办企业——石角缝纫社三江门市部。
二姨叔是这家缝纫门市部的顶级裁缝,是剪裁绵衣绵裤、旗袍披衫、西装夹克、老衣老盖的高手,带出的徒子徒孙数不胜数。二姨妈是这家缝纫门市部主任,又是裁缝、缝纫工,带领几十号缝纫工奋斗了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受周边个体缝纫摊点冲击,到上世纪90年代末,缝纫社被迫解散,员工恢复单干。
好酒不怕巷子深,只因二姨妈、二姨叔缝纫手艺好,上门找二姨妈、二姨叔缝纫衣服的街坊邻居特别多,二姨妈、二姨叔虽过古稀之年,仍为顾客制作不少的寿衣、老衣、老盖、老鞋,外婆、外公,父亲、母亲,二姨妈、二姨叔自己的老衣,全都出自二姨妈、二姨叔之手,一点也没有让我们操心。
儿时的记忆里,不知多少次,我们几弟兄,同二姨妈家的表兄表弟一块,经常来大垭坝外婆家玩,跑到外婆家身旁的清明会祠堂,后来的大垭村小学,找黎老师家的4个宝贝儿子,黎勇、黎猛、黎钢、黎强玩耍,因为,黎家4兄弟性格开朗,为人谦和,喜欢同我们玩,经常爬到房梁上藏猫猫,吓得黎老师赶忙跑来打挡。黎老师家4个宝贝儿子的名字特别好记,虽然时光过去了多少年,“勇、猛、钢、强”4个字,却永远不会忘记。黎老师4个儿子也都是读书的料,从小就令我们钦佩,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到重点大学,一路顺风顺水,光宗耀祖,4兄弟在不同的岗位上已都退了休,老二是正厅级退休,老大、老三是正处级退休,老四是正科级退休,你说是不是光宗耀祖,算不算三江古镇孕育的人才呢?
每次离开外婆家,我们几兄弟随同表兄表弟,一路沿着外婆家门前那条青石板大路,翻过大垭场垭口,沿着前往三江三河街的那条六七公里长的山涧青石板路,路过黄桷坝、凉水井、小垭口、黄桷儿、103厂家属区,走会歇会,步行2个多小时,来到二姨妈家,同表哥表弟一起玩,一同跑到楼上捉迷藏,经常跑得木板楼叮叮咚咚的响,向来和蔼的二姨妈、二姨叔,在楼下轻轻招呼我们,“你们几兄弟轻声点跳哈,楼下叔叔阿姨们还在忙活儿啰。”
三江三河街,还是父母步入婚姻殿堂的发源地。父亲少年时,就步出家门,来到三河街,帮三姨婆开的染房当学徒,无论寒冬数九,天晴下雨,父亲天天如此,天不见亮,就挑着水桶下河挑水,把三口大水缸挑满水才吃上早饭,累得父亲面黄肌瘦,把横卧在槐树间的那几根长长的竹杆,挂满染好的阴丹布、绵麻布等五颜六色的布匹,像飘在空中的彩带,蔚为壮观。
父亲的勤劳刻苦,很快掌握了染布技术,解放后,分得了自己的染房,也带出了不少徒弟。经二姨妈、二姨叔介绍,解放第二年,父母在这里步入了婚姻殿堂。精明强干,聪明伶俐的母亲,当上二居民段主任,协助解放军清匪除奸,维护治安秩序。1952年8月,26岁的父亲,考入从三河街穿过的那条四川最早诞生的綦江铁路,24岁的母亲,随同父亲一道,告别三江古镇,辗转铁路沿线,为养护那条古老的綦江铁路,后来的老川黔铁路,来到伍都坝养路工区,叱咤风云几十年,为铁路运输安全,为“五七”家属事业,为养儿育女,照看孙儿孙女,奉献了一生。
1947年11月,江口猫儿沱~綦江67.5公里綦江铁路建成通车;1950年,綦江~三江段建成通车;1952年,三江~赶水段建成通车;1953年,三江~万盛支线建成通车;1958年,赶水~麻柳滩,麻柳滩~小鱼沱建成通车;1965年,川黔铁路贯通。麻柳滩的铁矿石,松藻煤矿、南桐煤矿的燃煤,通过川黔铁路、三万支线,源源不断穿过三江古镇运往大渡口,供给重钢冶炼钢铁,供给珞璜电厂火力发电。
三江火车站赶水端引出的三万支线,从三江古镇对岸,沿孝子河蜿蜒而上,直入蒲河、温塘、谷囗河、万盛。川黔铁路、103厂专用线铁路,从三江火车站赶水端引出,与三万支线一路并行,伸入孝子河与綦江河交汇处,与三万支线分道扬镳,一同飞渡孝子河大桥:老川黔铁路穿越三河街,从103厂身旁擦肩而过伸入贵州;103厂专用线铁路,穿越三河街直入103厂。
午后回望三江古镇,壮年时在重庆铁路分局文明路风办工作时,经常来三江站区检查指导文明片区工作,对三江古镇的周边环境,古镇周边的103厂,重钢四厂,钢丝绳厂,三江火车站重庆端的四钢厂专用线铁路,三江火车站贵阳端的三万支线、老川黔线、103厂专用线,红火了半个多世纪的喧嚣。
在那改革开放最红火的年代,三江古镇周边这3家国企非常红火,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四钢厂、103厂的2台“上游型”蒸汽调车机吐着白烟,牵引着四钢厂生产的簿型钢板等各种规格型号的钢材,103厂生产的电解铜,牵引到三江火车站,编入川黔线货物列车运往全国各地。
曾经的三江古镇,是綦江县工业重镇,103厂、四钢厂、钢丝绳厂,最红火的鼎盛时期,3家国企的全年税收总和,曾经占綦江县全年税收总和的50%,让三江古镇的创税业绩,在全县“创税榜”上崭露头角。
每次来三江站区召开路地共建会,开展文明片区共建活动,从三江火车站下到河边,乘坐机动船渡过綦河,来到对岸钢丝绳厂,随同路地相关领导参观钢丝绳厂、四钢厂、103厂与三江站区开展路地共建文明片区情况,那一幕幕过去了30多年的历史镜头,至今仍浮现在我的记忆里。
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三江古镇早已脱胎换骨,跟随重庆直辖快速发展的步伐,伴随13年前,綦江县升级为綦江区,三江古镇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渝黔快速铁路穿越三江,新城大道跨綦河,一桥飞渡古镇端头,从三江横街、103厂专用线、老川黔线铁路头上飞过,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儿时走过的那条三河街~大垭坝的青石板大路,而今被三江~扶欢的柏油公路取代;儿时见到的那些泥坯房,而今变成了小洋房;新城大道两旁,高楼林立,多少老街民搬入了前些年开发的商品房。
看,老川黔铁路的电力机车牵引着货物列车向三江老街驶来,双机牵引的货物列车鸣响“呜呜”的风笛,穿行在孝子河大桥上,拖着长长的货物车厢穿过孝子河大桥,从103厂身旁擦肩而过,驶向贵州。
看,三江新城端头的卫生院身旁2幢高楼倒映在綦河里,绿茵茵的綦河水潺潺流淌,美不胜收,对岸的李家岩大山倒映在綦河里,仍然是那么的美,那么绚丽多彩。
眼前这条古老的103厂专用线铁路,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昔日的103厂,几经风云变幻,早已不复存在,曾经生产稀有金属,生产电解铜的国有企业,大门紧闭,留下锈迹斑斑的专用线铁路,而今成为三江市民休闲纳凉,行走观光的风景线。
唯有那条老川黔铁路,自从2018年渝黔快铁诞生后,变成了而今的货物列车专用通道,每天仍有一对九龙坡开往遵义的旅游观光绿皮慢火车,成为老川黔铁路唯一的一对旅客慢车,其余旅客列车,已经改走了渝黔快铁通道。
仍有三江火站重庆端头的那条,古老的四钢厂专用线铁路,依然生机勃勃,利用四钢厂闲置厂房,四钢厂专用线身旁那片开阔地,拓展为年呑吐80万吨的集装箱转运基地,大批集装箱煤炭、钢材、中央万吨粮库的粮食等大宗商品,及部分散装煤炭、钢材、重金石粉,在这里通过公铁联运,转运到目的地。
这条老川黔铁路,103厂专用线,四钢厂专用线,三万支线,你给三江儿女留下了许多思考?你为三江古镇带来了喧嚣,你让三江古镇发生了巨变。
70多年过去,弹子一挥间。三江古镇伴随时代变迁,高楼林立,变得越来越洋气,曾经2次受到綦河洪水冲刷的三江老街穿上了新衣,伴随身旁清澈的綦河水洋洋得意。
唯有穿越三江老街的那条老川黔铁路依然生机勃勃,电力机车唱着时代欢歌,牵引着货物列车跨过孝子河大桥驶向远方,带着三江儿女的梦想驶向美好的未来。
三江的山,三江的水,三江的水养三江人,三江纵横交错的铁路,助推了三江古镇的变迁,印证了老一辈“一条铁路拖出一座城”的美丽传说,让三江古镇这朵“湘黔渝”交通要塞的奇葩,绽放出迷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