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九天公生
文/王道海
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玉皇大帝的敬仰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一、祭拜苍天。就是拜玉皇,今天是玉皇的诞辰日,人们会准备鸡鸭鱼肉、香蜡纸炮等祭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拜结束后,祭品通常由家人分享,象征着天公赐福给每一个人。
二、沐浴更衣。拜天公前,人们会沐浴更衣,以示对天公的尊重。
三、吃红龟粿。红龟粿,是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在这天,像福建地区的人,就会做一些年龟粿,一来是为了祭祀,二来也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红龟粿口感软糯鲜甜,也代表着接下来的日子,甜甜蜜蜜。
四、饮食习俗。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初九这天吃特定的食品,如甘蔗、汤圆、饺子等,寓意生活甜蜜、团团圆圆、财源广进。
五、喝酒祈福。言九必喝酒,这个也是民间的一种传统,人们在这个时候喝上一点酒,也是希望得到玉皇的庇佑,让他高高兴兴,那么自然也就能够降福于人间了。
六、忌乱倒污水。这天,家里的污水,尤其是早起洗脸的水,不能倒到污水沟中,或者是地上,因为这样的话,容易污了天公的脸,所以应该倒在厕所,或者是专门的一个地方,不能去乱倒,导致冒犯了天公。
七、忌乱倒垃圾。这天,人们不扫地,有垃圾的话,也不能乱扔,而是放在一个指定的地方,以免惹的天公不高兴。
八、忌口出秽言。中国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要管住自己的嘴,如口出秽言或吵架的话,很容易带来不顺,甚至还会导致祸端。
斋碗清香祭玉皇,普天同拜袅烟长。
友仁下界施恩惠,庇护人间赐吉祥。

大年十一请子婿。
文/王道海
一、请子婿。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二、炮龙节。每年正月十一晚,广西宾阳县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三、祭紫姑。中国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四、五忌。一忌打碎器物、二忌丧家拜年、三忌请医生、四忌迁居和糊窗槅、五忌更换和洗涤衣被。这些禁忌反映了人们对新年好运和健康的祈愿。
五、三吃。一是吃合子,“合”与“和”同音,吃合子寓意和和美美。二是吃鸡,古代各种宴席上,鸡都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鱼,老话说:“无鱼不成席”,鱼也是吉利的象征,寓意“年年有余”。
喜进娘家盒子煎,满桌笑语玉皇餐。
珍馐美馔飘年味,女婿擎杯酒水欢。

大年十二搭灯棚
文/王道海
一、搭灯棚。元宵节将近,村子中管事的人开始召集村中青壮年,和能工巧匠制作“灯笼”等元宵节需要的用品。
二、喝糊糊。就是现代人常常喝的“苞米面粥”,寓意就是希望能够用玉米糊糊,封住偷吃家中粮食老鼠的嘴。
三、包饺子。今天人们必吃的“传统美食之一”,肯定是饺子了,其用意就是为了“捏住”家中“老鼠的嘴”。
四、烤火节。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烤火节的传统习俗。他们认为,用枝柏拿来烧火释放出来的“烟雾”可以驱除瘟疫。
五、忌浪费粮食。正月十二这一天,人们为了节约粮食也会将春节之前吃剩下的饭菜,吃干净,避免浪费粮食。
六、忌动剪刀。这一天古时候也被称为“老鼠节”所以老鼠节这一天,大人孩子都不能用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咔嚓咔嚓声,这一年就会听不到老鼠咔嚓咔嚓嗑东西的声音了。
大年十二建灯棚,制作红笼映夜明。
架起辉煌飞彩梦,龙腾盛世舞春情。

大年十三点灶灯
文/王道海
一、灯头生日。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二、扎彩灯。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十三扎彩灯开始。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了。
三、做“圣虫”。十三这一天,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圣虫”,寄寓五谷丰登,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景。
四、吃汤圆。“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又一旧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
五、祭祀关公。在西安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
六、祭海。十三,相传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十三民俗挂灯茏,七彩金光映夜红。
鞭炮震天迎福至,吉星高照艳苍穹。

元宵节的习俗
文/王道海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元宵节期间,民间有很多活动,下面简单介绍十种。
一、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节目。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表演者把长木绑在腿上边走边唱,如履平地。
二、舞狮子。每逢佳节或者集会的时候,人们都会舞狮助兴。这个习俗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把竹木扎成的彩色船套在身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边歌边舞,这个习俗,传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
四、赏花灯。在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中和寺院“燃灯供佛”。后来流传到民间。“灯”也有保平安、祈福顺的寓意。又因“灯”与“丁”字的发音相似,慢慢的演变成了求子添丁的意思。
五、猜灯谜。也叫打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最早出现在宋朝,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测。
六、耍龙灯。也叫龙灯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所以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七、迎紫姑。紫姑传说是民间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正月十五这一天,紫姑因穷困而死,老百姓同情她、怀念她,于是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八、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叫送花灯。就是在元宵节前,娘家将花灯送给新嫁出去的女儿,或者亲友送灯给新婚未育的人家,希望早生孩子。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就象征“添丁”。
九、扭秧歌。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地方不同,风格也不相同,其中东北秧歌流传最广,艺术水平也最高。
十、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福的民间信仰性活动。十五这天夜里,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免祸,祛除百病。
元宵节的风俗还有很多。比如吃元宵、吃汤圆、放烟火等。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流涌动笑声稠,火树银花映眼眸。
元夕赏灯迷夜景,观光老朽醉街头。

【老丫文苑】王道海,笔名逍遥,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楹联家协会会员,尚志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亚布力林业局文学社成员。曾供职于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现退休定居辽宁省大连市。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