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诗、词欣赏
傅济生
正月十五,也称为元宵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这个节日起源于汉朝,到了唐代,元宵节已经成为国家盛大的节日。在唐都洛阳,元宵节夜晚的花灯尤为壮观,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观赏。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喜爱的题材之一。许多古代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其中一些诗、词流传至今,被后人传诵不衰。
以下是部分著名的元宵节古诗、词:
1.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描写元宵节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和喜庆。诗中的“千门开锁万灯明”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的景象。这里的“千门”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在表达京城中万户百姓家中的门前都挂上了灯笼,而“开锁”则是暗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共同庆祝这个节日。紧接着的“正月中旬动帝京”则表明了这一活动是在正月十五这天达到了高潮,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则将视角转向了宫中的欢庆活动。这里“三百内人”指的是众多宫女,她们翩翩起舞,衣袖相连,舞姿优美。而“一时天上著词声”则形容这些歌舞音乐之声宛如仙乐一般,洪亮悦耳,仿佛传到了天庭之上。
整首诗以简练的笔触,不仅捕捉了元宵节特有的灯火与歌舞,还传达出了人们对于这个传统佳节的喜爱和重视。它不仅是对当时元宵节盛况的真实记录,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盛大场景的感受和赞美。
《正月十五夜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描写元宵节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颂。
2.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上元竹枝词》是清代诗人符曾创作的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诗。
符曾(1688—1760),字幼鲁,号药林,是清代浙派的著名代表诗人,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著有诗集《赏雨茆屋小稿》。乾隆十二年(1747年)举博学鸿词(1),后累官至户部郎中。
《上元竹枝词》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时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形象地描绘了制作元宵的情景,桂花馅料中包裹着胡桃仁,而江米则像珍珠一样被井水淘洗得干净透亮。接着,“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则写出了人们在元宵节试灯的时候,趁着灯光在风中叫卖元宵的情景。这里的“马家滴粉”指的是当时有名的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在节日中品尝美食,享受节日的快乐。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喜庆氛围。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生活风俗,也传达了对这一佳节的热爱和赞美。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元宵节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3.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
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
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无月》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在故乡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三年后的元宵节夜晚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哀痛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夜晚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诗中的“满城灯市荡春烟”描绘了元宵节灯火辉煌的景象,而“宝月沉沉隔海天”则表达了诗人因无法看到月亮而感到的失落。接着,“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透露出诗人对台湾沦陷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最后两句“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只能在梦中寻求慰藉的凄凉心情。
整首诗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对月亮的渴望和对故乡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时局的深切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历史事件的见证,反映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4. 《元宵月正圆》(唐)李贺
闹花深处层楼,
画帘半卷红袂招。
春色入眼相看,
月出东山之上。
《元宵月正圆》并非李贺的作品,而是后人为了纪念李贺而创作的诗歌。
李贺是唐朝中期的一位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词以想象奇特、语言瑰丽而著称,被后世尊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独特,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戍楼生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虽然《元宵月正圆》不是李贺的作品,但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时的热闹场景和美好气氛,与李贺时代的文化背景相契合。它所描绘的元宵节景象和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与李贺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诗、词风格有着一定的联系。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元宵节的传统魅力和诗人对这个节日的独特理解。
在唐代,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灯、观月、猜谜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繁华和欢乐,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称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诗人苏味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长安城(一说是洛阳城)元宵节夜晚的盛况。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元宵节夜晚的灯火辉煌和人们的欢庆气氛。诗中的“火树银花合”形容了灯火灿烂的景象,而“星桥铁锁开”则暗示了城门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出入,享受节日的快乐。接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人潮涌动的场景,尘土飞扬中,明月照耀着每一个人。
此外,“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反映了艺妓们的美丽和歌声的悠扬,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气息。最后,“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表达了诗人对这难得放松的夜晚的珍惜,希望时间能够慢一些,让人们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刻。
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不仅描绘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开放。通过这首诗,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节日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情感。
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期的神龙元年(705年),京城在正月十五夜晚会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们也会赋诗纪事,其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盛况。
苏味道的这首诗通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形容了灯火辉煌的景象,“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则描绘了人们在这夜晚的活动中欢聚一堂的情景。诗中的“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展现了艺妓们的美丽和歌声的悠扬,“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则反映了当时官方对于元宵节夜行的宽松管理,让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
正月十五夜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人们团聚、欢庆的时刻。
6.《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被广泛认为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但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朱淑真创作的。无论作者是谁,这首词作深情地表达了对往昔爱人的怀念之情。
词的上阕回忆了去年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花市灯火辉煌如同白昼,月亮爬上了柳树的枝头,词人在黄昏后与人有约。而下阕则转回到今年元宵节,月光和灯光依旧明亮,但去年相约的人已不在,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泪水湿润了春衫的袖子。
此外,这首词不仅描绘了节日的繁华和喜庆,还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哀愁。它以简洁而充满情感的语言,触动人心,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词人所经历的欢乐与失落。
无论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这首《生查子·元夕》都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这些诗、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美好气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2024.02.24 (元宵节)
(1)博学鸿词,汉语成语,拼音是bó xué hónɡ cí,意思是即博学宏词。清康熙﹑乾隆年间重设,因避乾隆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出自清 薛福成 《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