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链接:神剑家教文苑
拾破烂的老人
——除夕早晨偶遇偶感
孙喜民
头天休息的晚些,除夕早晨起床,已是八点多了。打开朝北的院门,到门外站一站,想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刺骨的寒风吹过来,我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我受不住寒冷想赶紧回去,忽然看见西边的胡同口走过来一个拾破烂的老人,较高的个子,有点驼背,面膛较黑,四、五寸长的山羊胡已经全白,看样子有七十多岁了。老人头戴一顶兰色的单帽,上身内衣外罩一件灰色褂子,下身内衣外罩一条黑色裤子,衣服比较破旧,但并非破烂,不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老人左手拎着一只破旧的编织袋,右手拿着一根三尺来长的木棍,下端有一铁钩。编织袋里已有少半袋,不知是什么东西,看来他已捡拾了不短的时间。老人慢慢走过来,靠近大院内北面楼基旁的垃圾堆,用手中木棍拨拉着上面的垃圾,寻找一些铁钉、塑料布、纸张等能换钱的东西。我心里纳闷,除夕和春节在我们这里被称为“大年”,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应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共享美味佳肴的时节,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独自在外捡拾破烂,这是怎么回事?莫非老人早晨拾破烂是为了锻炼身体?或是为了解除心中烦闷?或者是心血来潮,体验生活?或许其家境并非贫困?不对,那他完全没有必要拾破烂,他完全可以到街上或野外散散步,或找三两个同龄人聊聊天。我推断老人在除夕的早晨仍在拾破烂。应是他一贯工作的延续,即是说他平常就拾破烂。而拾破烂的老人一般存在这样几种常情形:一是孤寡老人,无儿无女,无依无靠,靠自己拾破烂换钱为生;二是虽然有儿有女,但是儿女不尽赡养义务,将老人遗弃,老人不得已靠拾破烂度日;三是老人有儿有女,儿女也想尽赡养义务,但无奈由于天灾人祸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家境贫困,老人拾破烂是为了贴补家用。所有这些情形,都是为生活所迫,都是因为生活的困顿和艰辛。我不禁感叹,穷苦的人啊,永远没有节日!一个青壮年人如果在除夕早晨拾破烂,倒也罢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如果在平常的日子拾破烂,那也能理解;单单是一个七十多岁的、年迈体衰的老人,在寒风凛冽的大除夕早晨独自外出捡拾破烂,这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让人顿感人生的不易和艰辛,顿生心酸和凄凉,顿生太多的唏嘘和感慨!我想让自己的孩子看一看这位老人拾破烂的情景,看一看这活生生的生活的艰辛,也体味一下在艰难困苦中人性的顽强和柔韧。我快步回屋,可是看到孩子都在睡梦之中。我遗憾连连,忽然感到心底里有些悲凉和疼痛,我感到应该对老人有所表示,心里才会减轻悲凉和疼痛,心灵才会稍稍安宁和平衡。我想老人不是乞丐,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但是把一些没有用的破烂送给他,想必他不会拒绝。我拿着废旧的小铁锅、铁皮烟筒、锈蚀的菜刀走出院门,但是再也没有看见老人,在院里东张西望地找了一番,没有发现老人的踪影,我颇感懊悔。我不禁又想起前段时间《聊城日报》上附有照片的一则报道:一个八十岁的外地老人,在聊城城区周围拾破烂和讨饭为生,他在环城湖边的草地上,用破砖、破石棉瓦搭了一个鸡窝般大小的窝棚,赖以栖身,那满是窟窿的窝棚怎经得住寒冬里暴风雪的袭击!老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临近春节仍没回家,有时靠捡食人们扔掉的剩饭残羹果腹……所幸的是有关部门已和他的家乡取得了联系。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 虽然没有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但是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衣食无忧了,也渐渐淡忘了过去生活的困苦和艰辛。许多先富起来的同胞早已习惯了生活的富足和美满,更有些人已经习惯了眼前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挥金如土,一掷千金,饭店、酒楼用餐时铺张奢侈,一桌酒菜几百元,上千元的不乏其例,有的甚至达到上万元,随便夹上几筷子后,剩下的全部倒掉。姑且不论用的公款还是私款,单是浪费就足以令人慨叹不已痛惜不止了!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文化之丰富、之多彩、之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但这种传统文化中也有太多的糟粕,讲排场大摆筵宴,要脸面铺张浪费,就是糟粕之首。大肆的铺张,使太多劳动力的劳动、心血、汗水,付之东流;惊人的浪费,使大量相对紧缺而又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财富,化为乌有。啰啰嗦嗦说这些话,就是为了一个小小的想法和请求:当我们拿起菜谱的时候,当我们掂起筷子的时候,当我们端起酒杯的时候,当我们正准备铺张地筹划某一个项目或是策划某一项活动的时候,是否可以稍微想一想,就在今天,仍然还有不少老人、妇女、孩子,同我们当年一样,穿得不暖,吃得不饱或不好,同我们当年一样,因为生活的困苦和艰辛而愁眉紧锁!还是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样一个画面吧:在除夕早晨凛冽的寒风中,一个胡子花白、年迈体衰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左手拎着一只破旧的编织袋,右手握着一根下端带有小铁钩的木棍,正在拨拉着垃圾堆的垃圾……



(2004年除夕中午成稿于山东莘县家中,2007年10月《莘检论坛》刊登,2011年8月获得《检察文学》优秀作品奖,2023年12月7日微改后发表于神剑家教文苑,本次发表没有修改。)
作者简介:
孙喜民,男,汉族,中共党员,数学专科、中文本科、法律本科,微信名神剑申论作文,公众号神剑家教文苑,山东莘县王奉镇西岩村人;从事中学教育十三年,多次被评县级模范教师、教学能手,众多学生成才成事;1995年考入莘县人民检察院,任研究室主任兼公诉科副科长,一级检察官;检察日报、山东法制报、中国法学网、山东检察、聊城日报、聊城检察优秀通讯员,主编刊物《莘县检察》,莘县作协会员,2012年3月以最高分被评为全市第一届检察业务专家,荣获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干警等荣誉几十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