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闹元宵”
——忆河东元宵节
作者: 王贞民
正月十五真热闹,红红火火“闹元宵”。运城古称河东郡,传统文化根脉深。大年本是百节首,元宵便是一”泰斗“。三眼铁铳打头阵,鞭炮声声似雷震。灯笼火把锣鼓队,互相比拼较上劲。演剧也是重头戏,大剧小戏都争气。河东蒲剧发源地,地方小戏也金贵。小戏寻常有特色,唱家戏的主力軍。芮城木偶和线腔,临猗眉户吃得香。永济道情蒲州梆,夏县弦儿蛤蟆嗡。还有高调皮影戏,源于平陸和绛地。小戏根植百姓家,喜闻乐见群众夸。元宵一道风景线,父老乡亲最爱看。
又一亮点是锣鼓,历史悠久大壮举。相传殷商帝太戊,大臣巫咸发明鼓。巫咸本是夏县人,鼓乐文化称祖神。河东锣鼓走天下,上到央视成一霸。铿铿锵锵出国门,精精彩彩扬国威。原因在于根基深,代有前贤传后人。威风锣鼓数新绛,万荣敲鼓用软槌。丁樊锣鼓扬美名,盐湖锣鼓战蚩尤。垣曲名称花敲鼓,永济锣鼓真威武。锣鼓敲出新境界,锣鼓降魔除妖怪。锣鼓激情满天飞,围观群众乐不归。笑声鼓声交响曲,新春赞歌唱几出。锣鼓咚咚游街衢,这里讲一小插曲。妇女元宵最愜意,夜游不归消百疾。更有不孕妇女们,谒庙行香求子孙。跪拜娘娘拔红花,视为神圣带回家。十月怀胎待分娩,恭喜怀抱胖娃娃。
正月十五真热闹,红红火火闹元宵。回眸历史有缘由,客官听我说从头。汉代惠帝驾崩后,吕后专权弄朝政。吕氏归阴宫廷乱,吕家联手欲叛变。陈平周勃汉大臣,亮剑出手诛奸佞!正月十五这一天,吕家势力连根捥。文帝刘恒登帝位,汉代从此又归顺。此后正月十五日,文帝微服走出宫。为了纪念汉复兴,深入民间与民乐。元为始来宵为夜,自是定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真热闹,红红火火“闹元宵” 。河东民间热闹多,正月十四到十六。热闹首推闹社火,八仙过海显神通。龙灯竹马踩高跷,高抬旱船满街跑。秧歌花鼓霸王鞭,飞龙飞狮闹翻天。背冰耍玄血故事,马爵麻鞭铁杵刺。表演队伍穿街过,社火一拨接一拨。正月十五这一天,十三县市聚运城。各种花车展丰姿,异彩纷呈竞雄风。汇集河东大广场,各领风骚亮一招。万荣抬阁玄又玄,上悬少女和少男。扮演相公和小姐,扭扭捏捏空中舞。永济背冰逞英豪,赤膊裸体不畏寒。个个都是彪形汉,精神抖擞好儿男。高台花鼓秸山县,童男玉女美名传。高架层层入云天,边敲花鼓边登攀。鼓点交响乐不断,舞姿翩翩站塔颠。反转腰肢鼓乐喧,人造塔形赛牡丹!
正月十五真热闹,红红火火“闹元宵”。圆月生辉照盐湖,千家万户赏花灯。男女老幼齐出动,东街赏玩赏南风。笙歌鼓乐隨处起,花灯伴舞美得很。帅哥靓妹游灯市,余香袅袅多情意。满街灯饰闪闪亮,火树银花彩旗飘。观者如堵人如织,欢歌笑语逐浪高。那厢彩灯围成圈,“放火”表演一奇观。大红灯笼高杆挂,各种爆竹绑上杆。爆竹点燃上下窜,噼里叭啦忒壮观。一种叫i作“油老鼠”,横冲直撞到处钻。仰起脖子高空看,升起“孔明灯”一盏。“孔明灯”上红灯悬,里边稳坐一帅男。频频招手向大家,悠然自在游“太空”。蓦地降下红条幅,上面缀满火蛋灯。市民举目齐观望,发出一片叫好声。
正月十五好热闹,红红火火“闹元宵”。最惊险是“打铁花“,一击打出“满天星“。“铁花”源于古安邑,有段史实讲分明。话说就在春秋时,魏国建都安邑城。韩趙两国起歹意,联合起来攻安邑。魏都安邑猝不防,危在旦夕国将亡。有一冶铸兵器者,壮哉爱国大工匠。急中生智施奇招,舀出铁水向外浇。其他工匠都效仿,奋力泼向韩趙兵。滾烫铁花从天降,烧得敌軍喊爹娘。抱头鼠窜撤了軍,魏都安邑脱险情。工匠为国建奇功,“铁花”民间传威名。为了纪念胜利日,民间竞相“打铁花”。“铁花”激发爱国情,历久不衰得传承。久而久之流传广,“铁花”竟成一民俗。临猗孙吉一带人,“元宵”也曾“打铁花”。这项活动虽“刺激”,危险系数可不低。记得曾在多年前,孙吉因此伤过人。劝告河东众乡亲,“打铁花”时须小心。惨痛教训应记牢,乐極生悲当警惕!
正月十五真热闹,红红火火“闹元宵”。年年岁岁元宵节,岁岁年年闹社火。河东最早叫“中国”,传统年俗多又多。年俗文化代代传,百姓舒心乐陶然!
援引启兴词一首,精彩元宵见一斑。
“ 元宵佳节辰时许。
笑声突,灯如雨。
宝马雕车锣与鼓。
花枝招展,高跷漫舞,
遍地男共女。
花车驶出真威武,
八戒唐僧与狮虎。
張珙莺莺杆上举。
揹冰壮士,
李逵孝母,
欢乐无愁苦。”
今年元宵说拜拜,
明年元宵再度来!歌唱美好新时代,幸福生活乐开怀!
二O二四年正月十四日学院王贞民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