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爷爷的买卖经
文/张景龙
一晃50年过去了,前几天家人们聚会,提起爷爷做买卖的事,大家异口同声的赞美我爷爷的买卖经,于是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那是在1974年的暑假期间,有一天爷爷找到我说:“你的暑期作业做完了没有?如果你没有什么大事咱爷俩出去捯腾点菜籽,换点零花钱,如果这次要是弄得好的话,赚点钱等你开学的时候,给你点钱好交学杂费,另外再给你买点学习用品什么的”。我说,人家都是春季买菜籽,这个时候出去卖菜籽,能有人家买菜籽吗?爷爷说:“这时候正是卖秋季菜籽的好时机,老百姓谚语说地好,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芥菜,秋后种大葱,明年春季正好吃小葱,小葱还可以当种苗,栽在大地上秋后就变成了大葱了。
所以说在这以后的月份,正好是陆续播种下地的时候。你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你没有种过地。关于种地和做买卖的事,你还是不懂的”。爷爷接着说:“这次准备去县城东面的鳞字乡和让字乡,最后到海字井,你韩三姑家顺便串个门儿”。
于是我按照爷爷的吩咐准备好所需的物资,同时我又仔细地检查了我们家的两个轱辘的人力车,我把车胎打足了气,轴承又上了油。这次跟爷爷出去做买卖,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与爷爷去外地,我内心很好奇也很激动。
第二天一大早晨,妈妈为我们准备好六七个玉米面的大饼子,又找了几个空酒瓶子灌上了凉水,还拿了点咸菜条子,让我装在车上,准备在路上用。爷爷为这次出门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穿了一身青色的新衣服,把老式的行军水壶也装满了酒,爷爷没有忘记他的小烟袋和黑色的小烟袋口袋。
要出门了,爷爷他把头发也剃得光光的,因为没有头发,给我的印象当时爷爷年龄,好像是很老的感觉, 爷爷的身高在1米75左右,虽然体型较瘦但是不弯腰不驼背,按照老百姓的话说:“是一个很光贵的老头”。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爷俩儿从阳字井老家出发,我拉着人力车朝着县城方向走去。阳字井距离乾安县城,大约有30多里的路程。爷爷为了让我尽快地掌握一些做买卖的常识,他把多年做买卖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如何避免走弯路的教训向我一一讲述着。
爷爷对我说:“做买卖这里学问很大了,要学的东西很多。比如说,做买卖首先要以诚信为本,不能坑蒙拐骗,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买卖人,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其次要学会算经济账,把握好买货人心里在想什么,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笑脸相迎八方客,要多说奉承的话,顺耳的话,要说恭敬的话,要掌握一些农民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特点,要先高价后降价,要学会主动让利的技巧。
过秤的时候要适当高一点,在兑换物品的时候要算好差价,在兑换蛋类的时候要根据颜色、光泽、声音识别蛋类的好坏,在价格上脑瓜子要灵活,说话要留有分寸,不要把价格说得太死,尤其是种菜的大户,要做好说服工作等等”。爷爷说,做买卖也不是人人都会做的。
他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跑外做买卖的人,但是他成功的时候不是太多,有一次这个人到外地去购买西瓜种子,这个西瓜种子是新品种,籽少、皮薄、个大,这是新上市的西瓜种子,由于价格不菲他买了一盒,随后,这个人又在种子商店转了几圈。突然他眼前一亮,觉得做种籽买卖的机会来了!他心想,“捯腾”点西瓜种子回去卖,一定能挣一笔好钱。
于是他下决心买了十多盒西瓜种籽,回到家里后他自己留了一盒西瓜种籽,其余的西瓜种籽都让他推销给前后屯和东西村屯,挣了一笔好钱。由于西瓜是新品种,当年西瓜长势很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到了成熟的季节到处都是卖西瓜的车辆,西瓜产量严重的过剩,最后的结局凡是买他“捯腾”的西瓜种子的人家都怨恨他,就连自己的家人也埋怨他。大家都说:“哪有你这样做买卖的人,自己种西瓜还“捣腾”西瓜种子,你这是什么买卖经?……”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县城。
我们爷俩儿走了大约三个小时左右,当天还是个大晴天,走的是汗流浃背,为了尽快赶到县城买到菜籽,我们忘记了疲劳和饥渴。终于到了县城的老市场的菜籽商店,(当时的县城老市场在现在县一小学校的前面)。
到达市场后,爷爷领着我走了几家菜籽商店,对价格、质量进行了比较,最后爷爷决定买了白菜籽、萝卜籽、芥菜籽、韭菜籽、葱籽、生菜籽、茴香籽、香菜籽、油菜籽等,这些菜籽大约有二三百斤。这些菜籽都买齐了,装在人力车上将近一小车。我小声的对爷爷说,你买了这么多的菜籽能卖出去吗?爷爷对我说:“这次要去的这些村屯前两年我卖菜籽去过,有的生产队也种点秋菜,你就不用担心了,我卖菜籽心里有数”。
这时候我感到饥肠辘辘,一问别人才知道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我和爷爷找了一个背阴凉的地方,拿出早晨准备好的大饼子,咸菜条子和水,吃了一顿午餐,虽然很简单但是吃的很香。
饭后我们就朝鳞字乡的民字村走去,当我拉着二三百多斤菜籽的人力车,走在乡村的土道上感觉到很吃力。爷爷很心疼地说:“将来做买卖有钱了,买一头毛驴拉车,那样就不会像这样遭罪了”,我插话说,那感情好了。
爷爷看我拉车很吃力,在后面帮助我推车子,我心疼地对爷爷说:“您已经60多岁了,走了这么远的路也够您呛,还是我一个人拉吧”。到了民字井屯后,我们走街串巷,边走边大声吆喝着,卖各种菜籽了!没有现钱也可以用其他物品和粮食兑换,没有粮食也可以用鸡蛋、鸭蛋、鹅蛋兑换。
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我在家就拿了一个铁盆子,我边走边敲,边敲边喊,效果还不错。陆陆续续有人来到了车前,有的人要买白菜籽、有的要买萝卜籽、芥菜籽……,有的农户没有现钱,拿来了小米、苞米、鸡蛋、鸭蛋等进行兑换。
这种以物换物方式还真不错,各种杂粮弄了一百多斤。我苦笑着对爷爷说:这个人力车现在已经装上大约三四百多斤的东西了,如果一直用这种办法进行下去,这么多斤的菜籽都兑换成粮食的话,可能小车都装不下了,就算是能装下车轱辘也会压冒炮呀。
爷爷说:“你不要犯愁,有货不愁卖,我有好办法解决的,到了下个屯你就知道了”。于是我和爷爷两个人拉着菜籽和粮食等物资的车朝着第二个屯子走去,在路上爷爷对我说:上午我跟你讲的如何做好买卖的嗑你可要记住啊……
说话间,来到了鳞字井,爷爷让我继续敲着铁盆子吆喝,又开始满村子叫卖,偶尔碰见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我有些不太好意思,只好扭过头叫卖……爷爷笑着对我说:“你不要害羞,人家也不认识你。就算碰见你们的同学,你靠劳动和智慧出来挣钱,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她们不会笑话你的,只能佩服你一个半大小子能出来做买卖,说明你有经济脑瓜,你不要有什么害臊的想法”。
我想了想做买卖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为了尽快把菜籽卖出去,我还是按照爷爷的吩咐,高声地叫卖起来,铁盆敲得更响了。村民们听到敲打和叫卖声,又陆陆续续地来到的车前,买菜籽的和看热闹的村民来了不少,村民们还是很少使用现钱买菜籽,大多数还是拿着实物兑换各种他们所需的菜籽,这时候爷爷向村民介绍说:“现在车上有很多杂粮,鸡蛋、鸭蛋、鹅蛋等,如果有哪位想买这些杂粮和各种蛋类也可以卖”。
于是有些个别的非农业户和家庭条件好的人家,他们拿现钱买走了我们车上的鸡蛋、鸭蛋、鹅蛋,还有的买走了黄豆准备做食用大酱用,有的买走了小米和绿豆。
车上兑换的杂粮杂豆和蛋类,经过采取这个办法基本呈现出购销平衡的状态。这时候我才真正地领教到爷爷的聪明才智,我从内心里佩服爷爷的买卖经,随后我们又走了两个村屯,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这时候我有些担心问爷爷,今天晚上我们住在哪里呀?爷爷说: “你不用担心,我会有办法的,咱们爷俩总不能住在露天地上,我怀着疑惑的心情,期待爷爷能拿出好办法来,解决晚上睡觉的问题。
这时,爷爷帮我把车子推到了生产队,说来也巧正好碰见生产队长在村里开会,爷爷上前说明了情况,起初队长不太搭理我们,爷爷小声对队长说:“一会儿我用纸包上几样菜籽送给您好秋天种地用”。这个办法很奏效,于是队长告诉生产队的“老经管”按照生产队来客人的办法,我们吃上了“派饭”,(生产队指定的几户农家,解决队里来客人吃饭的问题)饭后“老经管”又给我们弄了两套行李,在生产队的大炕上睡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
继续重复昨天的办法,“边换边卖,边卖边收”,效果依然不错,临近中午的时候爷爷对买菜籽的人们说:“谁家能管我们中午饭,就白送给他们家点菜籽用”。爷爷的这招很灵验,有一农户人家热情地把我们让到他们家吃了顿午饭,随后爷爷给了人家好几种菜籽,那户人家还很客气的一再感谢我们。
经过几天周而复始的运作,各种菜籽兑换成了杂粮杂豆和蛋类,这些东西随后又出售换成了钱,上的菜籽全部卖没了。爷爷对我说,“咱们到前边那块空地上坐一会儿”,爷爷向四周环视了一下他从衣服里边掏出来很多钱,爷爷说,“咱俩数一下,看看这一次能挣多少钱?你清点零钱,我数整钱,这次倒腾菜籽儿咱爷俩没少挣啊……”最后爷爷决定用盈利的钱,买一头小毛驴儿套在车上,也不用再那么辛苦拉车了。爷爷说:“以后我再外出做买卖的话,我自己赶着小驴车就方便多了”。
我们爷俩这次倒腾菜籽先后去过鳞字乡、让字乡辖区的十几个村屯。最后坐上了自己的小驴车,来到了我韩三姑家海字井,(韩家三姑是我四姑奶家的三女儿,姑父是当地的老师)当三姑一家人听了我爷爷买卖经的经历都赞不绝口。三姑笑着说:你们爷俩这次挣了多少钱呢?还买了一头毛驴儿。我爷爷想了一会说,也没挣多少钱,粗略算一下能挣五六百块钱,买毛驴再加上拴车用的配套物品花了大约四百多元。三姑接着说:“你们从我处回家时要跑空车了吧?再没有什么菜籽儿买卖可做了吧?”
爷爷接着说:“我早已想好了,回家的路上也不能跑空车,到你们家之前看到了,有卖甜瓜的,还有卖大葱的,我准备在你们这里买点甜瓜和大葱等,继续做以物换物的买卖”。三姑对我说:“你爷爷是个精明人,这些年“界里界外”做买卖,我就佩服我大舅这老爷子……”
在三姑家住了二天,又买了一小车的东西,我们爷俩又按照来时的路线往回走,我又是一路吆喝推销新上的甜瓜和大葱……
当村民再次看到我们这一老一小,两个买卖人又回来的时候,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你们爷俩真行啊,现在都鸟枪换炮了,你们爷俩这次买卖没少挣吧?”。爷爷笑着说,“挣了点辛苦钱儿,又买了一头小毛驴儿,我们爷俩白忙活了一场”。村民们打趣的说,“来的时候是人拉车,回去的时候换成了毛驴拉车,来回做买卖不跑空车,这老爷子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大家对我爷爷的经营之道都赞赏有加,这就是我爷爷的买卖经。
作者:张景龙
作者简介:张景龙,1955年出生1976年从吉林省乾安县应征入伍,哈尔滨市23军69师炮团。
1979年在部队提干,1986年转业被分配到县农电局,后来改制为供电公司在公司任中层干部。
退休后著书有《我的回忆》和《天堂地府探访录》两部书,和我的回忆文章《阳字古城的变迁》发表在大布苏文学刊物、《参军的经历》和《票证年代》等文章,发表在县政协文史资料书内。还有多篇军旅生涯的回忆文章发表在23军军网上。

编辑、制作:老革